周四. 7 月 10th, 2025

阅读能力曾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智能。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类极其脆弱,但因为会思考,得以成为自然界的独特存在。

但是今年,出现了一个叫ChatGPT的人工智能,我们引以为豪的阅读、思考、写作能力,ChatGPT都已经可以高效地模拟。比如,我们要花一个星期才能读完的一本书,只要把它“喂”给ChatGPT,ChatGPT五分钟就可以快速消化,并且输出一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

那么,在越来越迫近的未来,什么才是人类文明真正的价值?在日益强大的“硅基生命”面前,对于碳基生命,何为“好的生活”?都说在未来学会提问、探索和思辨,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应该如何运用理性,学会思辨?

带着以上问题,一起去听听陈力川(旅法学者、《给孩子的演讲》选编者)、周国平(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给孩子的哲理》选编者)怎么说——

以下内容整理自《给孩子的演讲》《给孩子的哲理》图书分享会

图为活动现场,周国平、陈力川与主持人王菲菲

Part 1

ChatGPT无法代替

人的体验和自主性

Q1

怎样让孩子更加适应未来社会?

最近很多人都在聊ChatGPT这个话题,随着AI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且不停地迭代,很多的人类工作都可以被AI替代了。今天到现场来的也有很多是家长,现在ChatGPT对教育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我听说最近有人用ChatGPT写论文,而且拿到了很高的分数。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二位老师觉得家长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引导,让他们更加适应未来社会?

陈力川

“认识你的精神”

我认为人工智能、ChatGpt对人类最大的挑战是它惊人的学习能力。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的飞跃,加速度达到可怕的程度。

我们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你可以继承祖辈的财产,甚至头衔,但你无法继承父母的才华、知识和智慧,你必须从头学起。人工智能不同,它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和知识库的积累,迭代增长,越来越聪明。

我相信ChatGpt的知识储备能力、搜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统计能力、建议能力都远远超过人,我也不反对ChatGpt提供的人机交互体验,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周国平《给孩子的哲理》就是用泰勒斯的这句话开篇的:

什么是最难之事?——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首先应当知道这个“自己”指的是谁,是什么?我认为正确的解释是“认识你的精神”,因为任何出自身体的都是人的共性。人的个性和本体存在于人的精神,只有出自你精神的东西,才是出自你自己!

维科在1699年的演讲中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我们心灵的神圣能力。人是通过精神,或者说心灵与神明交流的。当然我们可以设想,人工智能在通过我们了解它自己,在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演化的过程中,它可能会出现精神性的能力,一种独立于人而存在的“意志”,这是需要人类警觉的!

列席活动的“给孩子系列”主编、诗人北岛

教育不是培养什么都知道的人

另外,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什么都知道的人,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锻炼怀疑精神和判断能力。怀疑就是要把结论重新变成问题。科学的出发点就是怀疑,承认自己无知,这是人独具的自我反思能力。教育的责任是告诉年轻人,怀疑和辩论是探索未知世界的钥匙,因此我们有责任保证子孙后代拥有通过质疑探索未知的自由。

我们可能没有ChatGpt知道得多,但它知道的都是人类知识库存中的东西,而我们知道人类所有的知识几乎都包含谬误。笛卡尔说过:

要知道犯了错误,必须具备识别错误的能力。

再者,每一代人的生活都需要重新创造,模仿北岛的诗句“必有人重写爱情”,我们可以说“必有人重写生活”。否则“人类就会长期套上权威的镣铐,并局限于眼前的现象”,我们的大脑会退化,会被计算机替代,至少对它产生依赖性。

ChatGpt可以提供选择,但不能代替人的体验和思维,更不应代替人做抉择。

周国平:

想象力、直觉是创造力的源泉

我觉得人类最基本的智能就是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由两个东西组成的,一个是经验,就是感官所接受的感性材料;另外一个是逻辑

,就是用逻辑去整理这些感性材料,然后形成知识,这是人类的智能。

人工智能,我觉得主要也是由两个东西组成的。一个就是数据,实际上是把人类的知识这部分数字化;还有一部分就是算法,就是把数字化的这部分知识,进行统计学、逻辑学的分析。

人工智能通过数字化可以掌握大数据,它的量非常大,这是它超过人类的地方。另外,它的算法比人类快得多,无论是统计还是逻辑分析——我觉得这两点人工智能是可以超过人类的。

但是,人类的智能其实还有另一个层面。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的智能或者说认知能力的核心,不是知识,不是逻辑,而是想象力,是直觉。经验加逻辑,可以说是人类的低级智能(康德是把这个分开的,叫作知性),而想象力、直觉,实际上是创造力的源泉,是人类的高级智能——这个高级智能我觉得人工智能是无法代替的。

比如说人工智能可以把迄今为止相对论领域里的所有知识数字化,而且进行逻辑分析,但是首先得有爱因斯坦发明出相对论来,人工智能、AI是发明不了相对论的。人类知识领域的这些革命性的理论,人工智能永远做不出来,这是一个局限。一位读者向周国平老师提问:“快乐是理性的吗?”

情感层面,

人工智能仅能模拟人类情感的外观

另外,我想“智能”这个概念有点狭隘。人类的精神能力,认知能力只是其中之一,人类还有两种精神能力,一个是情感,一个是道德

就情感这个层面来说,人的情感会有其外在表现,人工智能可以识别这些外在表现。比如表情,可以通过影像来识别;语气,可以通过语音来识别;当然语言的内容,可以通过文本来识别。人工智能通过这种识别,可以模拟人类的感情,但是,它模拟的仅仅是人类呈现出来的情感的外观。

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真正有情感的体验,它永远不可能有快乐和痛苦、恐惧和希望的感觉,不可能有爱和恨的感觉。这些情感必须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才能有,人工智能不是活的生命体。所以我觉得所谓的“硅基生命”是一个伪概念,不存在硅基生命!

道德层面,

人工智能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良知

上面讲的是情感,道德层面也是一样。人类道德的基础,一个是人作为生命,对其他生命的同情心;还有就是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一种尊严感。这两个东西人工智能不可能有,它不是生命,它也没有尊严感;它没有灵魂。所以我说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良知,做出真正的道德判断。

人类的三种精神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能力、道德能力)实际上都有一个基础,就是力川刚刚提到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非常重要,因为人的能力都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思考是我在思考,爱和恨是我在爱和恨,向善是我在向善,它必须有个主体。我觉得人工智能是不可能有自我意识的,意识到是一个“我”,它不可能有这个意识——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我们可以补充说 “我爱故我在”、 “我向善故我在”,思考、爱、向善、享受,运用和享受这些精神能力,正是人类的美好生活,正是碳基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之所在,这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具有的。

教育应该有一个极大的变革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自己的天赋

其实人工智能为人类从以前那种非常愚蠢的教育状态里面摆脱出来创造了条件。我们以前的教育所做的事情,这种知识的灌输,都是人工智能能做的,而且做得比我们好的。现在有了人工智能以后,这一块我觉得就可以花很少的时间了。

我刚才说了,人的精神能力是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的。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人的全面发展。这些以前我们口头上也说,但是从来没有做过。现在,教育应该有一个极大的变革,把重点放在人的精神能力、高级智能,想象力、直觉能力、灵感、天才,这些的发展上;放在人的情感的发展、道德的发展上。就是说,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恰恰是有了这个条件了。

一位小读者在等待陈力川老师签名

我们信仰马克思,马克思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可以到《资本论》第二卷里去查一下,里面有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

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人类从物质生产领域解放出来,真正达到了自由王国。在这个自由王国,人类用很少的精力就可以完成物质生产,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从而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人的能力的发展本身。

如果我们到了那个时候,所有的人都能享受自己的天赋,享受自己的能力,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发展自己的能力,享受自己的能力,那是马克思理想中的共产主义。我觉得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Part 2

把思想美和语言美

当作一种刚需

Q2

陈老师编的这本《给孩子的演讲》中提到,“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美和尊严,每一个有过美感体验的人都懂得尊严的可贵”,这句话特别打动我。那我们怎样去让孩子感受人类文明的美和尊严呢?演讲能力的核心是什么,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陈力川

思想和语言,

是人人都可公平获得的公共财富

有人说,“任何一个时代,都只有少数人能体会思想之美。”其实思想和语言就像水和空气一样,属于人人可以公平获得的公共财富。选编《给孩子的演讲》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把思想美和语言美当作一种刚需。

尊严为什么重要?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是为思想而生的。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思想的尊严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尊严需要权利的保护。权力胜过权利,这是中世纪的思想;权利胜过权力,这才是现代文明的精神。

古希腊人把庸俗叫做απειροκαλ?0?7α,拉丁文是apeirokalia,意思是“没有经历过美好的事物”或“对美好的事物缺乏体验”。这是一个中性词,说的是一种状态,本身不含褒贬,因为“没有经历过”或“缺乏体验”并不是错,而教育的目的正是要让受教育者体验美好的事物,远离庸俗。

《给孩子的演讲》目录页实拍

波兹曼在《雅典人和西哥特人》的演讲中说,两千五百年前的希腊人和一千七百年前的西哥特人在今天的世界上仍然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思想方式、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分辨他们。现代的希腊人与古代的希腊人一样,崇尚真理,崇尚知识,崇尚理性,崇尚美,崇尚适度。而现代的西哥特人不是不重视知识,而是将知识作为攫取财富和权力的手段。波兹曼说,今天我们都面临着做希腊人,还是做西哥特人的选择。

北岛主编的“给孩子系列”丛书不是学校的课本,而是一套课外读物,是给孩子自我教育用的辅助读物。希望年轻人通过阅读和提问,提高判断力,掌握选择权。

主编北岛为“给孩子系列”拍摄宣传片

 雄辩应服务于信念,

美应当服务于真

至于演讲能力的核心,西塞罗在《论演说家》中说,修辞学没有能够培养出伟大的演说家。

一篇好的演讲最重要的品质是思想和激情的结合。脱离了思想和激情,再好的修辞技巧也会流于玩弄辞藻。

一篇好的演讲,应该满足两组要求。第一组是信念和雄辩,第二组是真和美。如果只有信念,没有雄辩,缺乏说服力;如果只有雄辩,没有信念,不足以取信于人。真是本,美是木,只有真而不美,本不彰显;只有美而不真,美是无本之木。所以在这个关系上,我认为雄辩应该服务于信念,美应当服务于真。

周国平:

这个时代,

理性和独立思考最重要!

我觉得演讲的精神和哲学有共通之处。从哲学上讲,可以定义为德性的培养。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理智的德性,也是理性,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求真。另一个是伦理的德性,就是道德,道德就是辨别善恶的良知。

其实这两个东西,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想,如果我们能够为这个时代做点事情的话,就应该在这两个东西上面下功夫。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重要。

唤醒自己

运用自己的理性

康德有一篇文章叫作《什么是启蒙》,他给启蒙下了一个定义,和别人都不一样。我们一讲启蒙就会想到文艺复兴。康德告诉我们,人都是有理性的,但是有些人就甘愿处在一种被监护的状态。没有别人指导,他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性。

小孩在理性还没有很成熟的时候,是需要处在一个被监护的状态的。但是一个人长大以后,就应该从这种状态里走出来了。启蒙就是让你从咎由自取的被监护状态里面走出来。什么叫咎由自取?你本来已经到了理性成熟的年龄了,可是你还不运用自己的理性,这是活该。你应该从这个状态里面走出来,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性,这叫启蒙。

启蒙并不是说唤醒大众,而是要每一个人自己唤醒自己。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唤醒自己,要运用自己的理性,独立思考。

我认为有两个东西对孩子来说特别重要,一个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一个就是道德,道德就是辨别善恶的良知。我想这样的人多了,良知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旋律,人们一定会生活得很幸福的。

Part 3

越是在停滞的时刻,

越要保持独立思考、良知

Q3

每个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怎么保持独立思考?

今年三年的疫情刚刚过去,经济仍然处于停滞期,整个感觉还是比较艰难的。“躺平”、“内卷”这些网络热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情绪处于一个比较低落的状态。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怎么保持独立思考?

周国平:

每个人都是自我教育者

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对他的时代也好,对他的国家、民族也好,他都有相对的独立性,都有不可剥夺的自由。如果否认了这一点,人类就很可悲了。所有的能动性都是从个人开始的。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受了我们这种教育的很大损害。因为我们的教育把人培养成了没有创造性、没有自由精神的人。所以,如果你有出息,就不要成为教育体制控制下的一个被动的存在。

我提倡自我教育,每个人都是自我教育者,你并不仅仅是一个被教育者,你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自己选择以什么方式来成长,这是你的事——要有这个意识!

思辨,

其实是对知识的认真态度

思辨也可以叫反思,这实际上就是笛卡尔说的,怀疑一切。

笛卡尔有一次坐在壁炉旁边,生着火,穿着睡衣,然后他想:

这些都是真的吗?这个壁炉是真的吗?我是真的存在吗?会不会就是一个梦?

怀疑一切,包括客观世界的存在、自己的存在、所有接受来的知识,他都怀疑它们,去追根究底,追问它到底有没有根据。在西方哲学里面,这一点是非常突出的。

这是与中国哲学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对认识追根究底,像个法官一样去严厉地审查:哪里是有毛病的,哪里是有缺陷的,哪里是讲不通的。这在欧洲,尤其是近代欧洲,是一个传统,近代哲学从默克开始,到休谟,到德国的康德,始终是在讨论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认识是可靠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真知识,什么是假知识?非常认真地去确立这个界限。从这个意义上,如果说他们的认知是一座大厦,我们可能就是一个小茅屋。

所以说什么是思辨,它不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一种对知识的认真态度,这是前提,然后去审查它。

相关图书

《给孩子的演讲》

陈力川 编选

活字文化 策划出品

中信出版社

2021年03月 

2021“影响教师的100本书”,聆听32篇改变世界的伟大演讲,亲临震撼人心的历史现场,感知演讲者的勇气、智慧和雄辩才华,领略演讲艺术的魅力。读懂人类历史大事件,也能言之有物,更自信、更条理地表达!

《给孩子的哲理》

周国平 选编

策划出品: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20年02月 

拜访西方两千年中最有智慧的头脑,和他们一起对话,为成长答疑解惑  周国平精心选编并撰写导读    36本哲学经典,26位哲人  一本系统的哲学启蒙之书   在人生的道路上,做一个自觉的思考者和践行者。

“给孩子”系列作者群

北岛

李陀

叶嘉莹

黄永玉

林西莉

商伟

王安忆

李文儒

唐晓峰

苗德岁

刘雪枫

刘慈欣

韩松

尚刚

刘涛

戴锦华

周国平

陈力川

Avatar photo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服务平台
跨境人脉通
选品平台
U选Market
展会&沙龙
群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