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食研汇FTA
作者:食研汇FTA
实验室
图片来源:Pixnio
01
背景随着新的消费人群的崛起,欧美日韩的“功能性食品”风吹到中国,国内新一代年轻人对于功能性食品的需求越发明显。消费者对于原料以及成分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根据CBNData在近期发布的《2020年轻人线上保健品消费态度洞察》中发现,90后以及Z世代占据了线上保健品销量的接近一半。

02
普通食品的瓶颈,灰色的上升通道“这样描述很容易被罚款的,上次我就被罚了3万”这是记者和一位业内老大哥聊天时,大哥给提醒的。对于普通食品来说,是不可以宣称功效的,而申报保健食品资质,却需要花费巨大的财力和时间。审批时间可能超过3年的蓝帽子注册,对于新产品以及新消费品牌来说太久了,在产品快速迭代的当下,可能很多产品上市不过3年就要淘汰。
图片来源:Pixabay
比如,最近国内势头很强劲的某功能性软糖品牌,在最近匆匆下架了自己的初代包装,更换了新的包装。在普通消费者看来可能只是为了更好的做产品视觉,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其初代的包装上明确了是睡前产品,并且在宣传时表达了可以快速入眠的功能。在宣传上“吃亏”后,包装上的“睡前产品”变为了晚安,也没有了其他和睡眠相关的宣称。减肥代餐、益生菌、口服美容等都是功能性宣传矛盾集中的地方。产品宣传时,并不能直接表示其产品有效,很多企业往往通过描述产品含有某些通过临床验证的成分,来暗示产品可能的功能方向,从而规避政策上的红线。还有一些产品索性在宣传上模糊表述,比如某燕窝类产品,只是主打自己“轻滋补”,但是并没有明确表示滋补哪些,以此避免宣称功能时带来的投诉和麻烦。“都是一个坑一个坑踩出来的教训。”这是很多普通功能性食品的负责人或者运营方的感叹。03
差异化对待,跨境和国产相较于国内普通功能性食品在法律法规上的掣肘,通过跨境电商进入中国的“功能性食品”却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些产品只要符合生产国的相关要求就可以通过跨境电商销售,由于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属于个人物品监管,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买行为属于消费者直接向国外购买,因此产品只需符合原产地的要求即可。现今在电商平台搜索时,结果往往会同时出现跨境产品,以助眠类产品举例,如果在电商平台无论是以原料进行搜索(褪黑素或GABA),还是以功能关键词来搜索,其结果中,大部分排在前面的是跨境产品,还有少部分有蓝帽子的保健食品。如澳洲知名品牌的GABA胶原蛋白肽口服液以及褪黑素,就可以很容易被检索到。

国内的生产的普通功能性食品,一般都采用宣传原料的功能来代替宣传产品本身的功能。并且只声称宣传内容属于科普,并没有涉及自身产品。以此来规避可能的风险和罚款。不仅仅是睡眠类产品,益生菌类以及抗疲劳类都会对产品原料进行宣传。

04
“蓝帽子”的未来可能中国的保健食品自1996年法制化管理以来,发生过不少变化,整体行业也呈现螺旋式上升。2016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同年7月1日起实施,中国的保健食品正式进入注册备案双轨制。2020年12月初,备案原料目录新增,除了以补充营养素宣称的维矿类原料之外,首次将有功能宣称的5个原料,归入了保健食品原料目录里面,涉及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改善睡眠、辅助降血脂等功能。一时间,褪黑素、辅酶Q10等原料受到了市场上的热情。
05
普通食品的功能性未来普通食品究竟能否声称功能呢?以日本为例,他们除却申请难度大,周期长的特定保健用食品外,还有2001年通过实施的营养机能食品,以及2015年通过的功能性标示食品备案制。营养机能食品和目前的备案制作用类似,添加一定量标准的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通过科学的证据确认有效,无需备案就可以标示规定的功能,但是范围只局限于12种维生素以及5种矿物质。而功能性标示食品的备案制则值得借鉴,企业承担提供相应的科学证据,并且在消费者厅备案就可以声称一定的功能。

提示:
* 本文经食研汇FTA(ID:FTA_21FOOD)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出处。* FBIF投稿与商务合作,联系Bobo(微信:fbifmedia1)更多文章/ FBIF食品微信群 /
让专业的人聚在一起,8w+食品人已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