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服务商转型持续加速。
近日,360数科-S(03660.HK)宣布改名奇富科技,强调深耕金融科技服务,进一步与360集团实现品牌隔离。而老牌金融科技服务商陆金所(NYSE:LU)在赴港二次上市的招股书中也将自己定位于小微企业主金融服务赋能机构。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下,传统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加码小微企业服务。一方面,政策驱动银行加大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对金融科技信贷服务商小微放款规模形成挤压,另一方面,如何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强化风险控制始终是银行服务小微要面对的一大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与金融科技服务商如何分食小微市场?在互联网贷款新规后,各家金融科技服务商服务小微成效几何?
银行下沉服务普惠小微市场
作为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近年来监管加强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倾斜,也由此引发传统金融机构与非银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特别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融资的关注。
2019年以来,有关部门通过降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标准、多次延长还款期限、鼓励银行优先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等方式加大小微企业支持力度。2022年11月,央行更是鼓励金融机构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实际年利率进一步下调1%。
在政策支持下,2月15日,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59.7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3.6%。从2017年末的8.8万亿增长至2022年末的23.6万亿,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年度复合增长率约33.64%。
对于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2022年普惠型小微信用贷款最大的变化在于从抵押类贷款转向纯信用类贷款。
“以前给小微企业放贷,我们还是倾向于有担保、有抵押的企业,但去年银行对于企业的授信准入门槛降低,信用类贷款的比重明显增加。”四大行东部某地方支行的小微金融部门人士告诉记者。
然而,纯信用类贷款对信贷人员提出了更高的风控要求。一般而言,小微企业征信数据相对匮乏,一线业务员需要进行贷前调查,并在贷中贷后维护客户关系。其背后不仅是相对较高的人力成本,也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特别是近年来在疫情的冲击下,普惠小微客户逾期率普遍上升,部分小微信贷从业人员放款更加谨慎。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某股份制银行为了激发一线员工开展小微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下发相关通知强调逐步提高小微信贷从业人员免责比例,对小微企业贷款相关经办人员和管理人员无违法违规行为的,或无明显证据表明失职的,均认定为尽职。
金融科技服务商转向小微
在银行进一步下沉服务小微客户的同时,过去以C端个人信贷客户为主的金融科技服务商也转向普惠型小微企业这一庞大的市场。
普惠型小微企业一般指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贷款用户,“小店”是一大表现形式,具有“小B大C”的特征,金融科技服务商通过以往对个人用户的风控建模能力,为金融机构提供相关风控解决方案。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上市金融科技中概股中,已有陆金所、360数科、信也科技、小赢科技等头部服务商转向普惠型小微企业赛道。
在赴港二次上市的招股书中,陆金所已将自己定位于小微企业主金融服务赋能机构。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计,陆金所为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中的第二大参与者,市场份额为17.6%,前五大市场参与者还包括网商银行、微众银行、度小满金融、京东科技。
另据各公司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信也科技为小企业主促成的交易量为11亿元人民币,占2022年第三季度总交易量的比重为24.8%,同比增长43%。而360数科则表示将专注于消费信贷技术市场,逐步将服务扩展至中小企业信贷技术市场。
信也科技与艾瑞咨询联合发布的《小微融资发展与展望研究报告》指出,小微融资科技主要涵盖获客、风控、放款、贷后管理等四个环节,金融科技公司对除了资金发放以外的三个环节进行科技赋能。
不过据记者了解,尽管各金融科技公司在向收取服务费的“轻资产”模式转型,但大多数金融科技服务商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形式依然以提供担保的助贷、提供资金的联合贷为主。
在联合贷模式下,金融科技服务商与其他资金方共同出资,在单笔贷款中出资比例不低于30%;在助贷模式下,金融科技服务商为机构提供贷前的贷款撮合服务;在担保模式下,金融科技服务商不出资,通过第三方为借款人违约风险提供增信。联合贷模式需要金融科技公司共担贷款信用风险,助贷模式主要收取流量费用,担保模式下第三方担保机构需要承担部分不良贷款的风险。
以陆金所为例,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贷款余额1585.2亿元,其中大部分贷款余额由信用增级合作伙伴平安财险提供信用保险承保。陆金所方面表示,增信合作伙伴独立为借款人承保,并以信用保险或直接与借款人签订融资担保的形式签订增信协议,受益者为机构融资伙伴。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2022年某消费金融公司90%放贷金额来自于助贷,截至2022年末其不良率仅为0.29%,一大原因就是由于几家头部助贷机构给予了高额保证金,且有担保公司对贷款进行担保,使其躲过了2022年下半年消费信贷资产的不良率提升。
“让银行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做小微的纯信用类贷款是很难的,金融科技服务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帮银行做一些风险缓释,或者一起构建一些新的经营场景,帮助小微企业做一些额度提升。”某金融科技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从贷款科技服务到企业服务
尽管金融科技公司在短期内依然难以摆脱“重资产”的信贷科技服务,但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为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服务。
“除了支撑业务的融资需求外,小微企业主也需要其他金融服务,如消费金融贷款及小微企业保险,以及促进其业务的增值运营服务,这些服务均呈现出新的变现潜能。”陆金所在其招股书中指出。
记者注意到,2022年11月,陆金所推出了新的小微企业主增值服务平台,引入更多的服务提供商,为小微企业主提供信息交流论坛、网络社交及全套数字化SaaS解决方案。近日,信也科技在旗下App上线了“小微服务专区”,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系列数字化经营工具,除了小微企业贷款撮合业务外,还提供车辆估值认证、房产估值、商户收款码申请、社保缴纳、企业团险等功能。
金融科技服务商通过App建立企业服务生态圈,与商业银行非金融场景的拓展不谋而合。此前记者曾报道,商业银行通过企业手机银行与企业网银客户端版本,新增非金融场景下的企业服务,以获得小微企业在交易环节中的资金流、商品流、物流、信息流等“四流”数据,进一步掌握企业真实经营情况,以降低小微企业客户信贷审批信用风险。
对于长期深耕C端用户的金融科技公司而言,小微企业客户非金融场景的数据留存也可以促使其为不同客户提供定制化、差异化产品,实现信贷资金的精准滴灌。
不过非金融场景下的企业服务变现能力如何,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作者:李览青 编辑: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