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丨Tian 视觉丨Hanty
开学了,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收收心,专注在课业学习上,把那些课本、教辅以外的所谓“闲书”统统抛在一边。
我非常能理解家长,一是唯恐孩子喜欢读的书,与考纲和学校课业没有直接关系,还会占用大量时间,孩子就没办法按时完成作业。
二是认定孩子阅读的动漫等“快餐书”没营养,还会把孩子“教坏”,是影响学习成绩的”罪魁祸首”。
教育专家桐桐妈也有过类似苦恼,甚至担心过女儿桐桐的“阅读品味”。那孩子读的书“没品位”怎么办?桐桐有没有因为读“没品味”的“闲书”影响学业和价值观?
今天我就来分享桐桐妈的文章,如何引导女儿发现更有价值的阅读、更值得坚守的东西,还能辩证地看待一本书、一个图书品牌,树立积极正确的阅读态度。
——静洁
桐桐妈(房欲飞)
本文作者


桐桐读初中的时候,不知谁推荐给她某杂志出版的一套星座系列书。桐桐让我给她买,我觉得该杂志不错,就答应了。上网买的时候,一看,原来是带有动漫少女封面的那种书,当时就非常反感,但想到评判孩子的阅读品味不是很妥当,就硬着头皮给她买了。

买回来之后,我连翻一翻的欲望都没有,桐桐却很喜欢,有空就看,不仅看,还在她创办的小电台里读,说这套书在中小学生中间很流行,读进去可以增加小电台的点击量。一套12本,对应12个星座,桐桐没多长时间就看完了。
桐桐看的时候还会把优美的句子画下来,看到属于自己那个星座的时候,还跟我讨论跟星座有关的问题:
桐桐:妈妈,你说星座对应的性格说是真的吗?
妈妈:妈妈个人的经验,里面说的好的都是真的,坏的都不那么可信,很多例外的。
桐桐:是呀,我也这么觉得,昨天我看到我的星座,说比较要强、喜欢挑战自己,比如骑自行车比赛,哪怕还不那么擅长骑自行车,也会尝试,我就这样。
妈妈:呀,那看来说得还真对呢!
我想,这套书能让她学到一些优美的句子,还能让她看到性格中正向的部分,也算值了。隐隐又觉得,因为看这套书,浪费了许多看经典的时间,也怪可惜的。但遗憾归遗憾,还是没有制止她继续在小电台里朗读。至今我不知道这套书写的什么内容,但那种封面风格让我一看就不喜欢。
好在,她在阅读这套书的同时,我一直在给她提供更经典的其他读物,英文原版、译著,家里随处都是触手可及的经典。而她,除了读这套书之外,也在同时读其他经典,读在小电台里的经典越来越多,对这套书的朗读,慢慢地竟然不那么热衷了。

今天中午桐桐跟我讨论小电台的问题,说自己读了这么久,原来看到别人很多粉丝,很羡慕,也尝试过通过读这类热门的同龄人小说吸引粉丝,现在突然不那么想了。
因为她慢慢地发现,现在听书平台上很多中小学生都被游戏解说及同人小说吸粉了,她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价值取向。尽管读这类蹭热度的东西很容易吸粉,但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扭转这种风气。
用她的话说,“我要引导平台上的孩子成为有一些有修养喜欢听经典书的人”,因为她觉得经典才是永恒的,即使读了没人听也是有价值的,才是对自己有益的。“我决定以后只录经典名著和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我不期待我读的名著辉煌,只期待能引导一种能量。”
讨论完这个话题之后,发现她在自己的电台《杂谈》栏目聊了一期《关于蹭热度》,表达了自己的价值取向。我好奇地听了听,很为她有价值导向方面的担当高兴。顺便翻了翻她和朋友的聊天,又看到这么一则对话:
秋:很好奇你妈怎么同意你看这套星座系列的,我妈说都是快餐书,看完没意义。我说为啥那么多人听,她说没办法现在就是这样。
桐桐:我妈妈也不同意我读这种书,可能没有一些营养。我现在也不怎么想读了。中间还是有些好的句子值得我们学习的。我现在觉得经典才是最重要的。你妈妈说得很对哦。
现在小孩的品味都变了,以前我们看的都是什么《三毛流浪记》,现在大家看的都是动漫和星座之类的,还有一些同人小说。
除去这套星座系列不说,我觉得它家原本的杂志还是很值得看的,有很多可以学的地方。
这个对话,让我感觉很欣慰,欣慰她能在比较中发现了更有价值的阅读、更值得坚守的东西,还能辩证地看待一个图书品牌,既看到好的地方,也看到不那么值得推崇的地方,且能从不那么高品位的读物中,看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吧。相信有了这样的判断力,今后她的阅读品味不会让我担心了。

我很受触动,也忍不住分享从中验证到的自己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虽然在公众号、课程和专著中都提到过,还是想再强调一下:
1.不要评判孩子的阅读品味。评判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指画,不仅很难让孩子的品味得到直接的提升,还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对抗。
2.孩子不会偶尔因为读了一本坏书而变坏,不要看到没品位的书就焦虑。重要的不是孩子去读什么品味的书,而是孩子如何去读。品味再不好的书,如果孩子带着批判的态度去读,能够拿到其中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算开卷有益。
3.哪怕孩子读的书不是你期待的,也不要去禁止。如果你担心孩子的阅读品味太差,直接禁止只会让她更好奇。明智的做法是更好的书去影响她,相信孩子会有自己的比较和判断的。
4.阅读品味很难被设计、被强行矫正,只能被影响,被体验改变。持续地给孩子提供好书,允许孩子在比较中发现好书,慢慢调整自己的品味。

最后我想再来补充说说,孩子不愿读经典,如何引导?
原来对于儿童阅读,我更多的是主张让兴趣做主的,不曾主张过经典阅读,但现在看来,经典阅读的确能给孩子一个更高的阅读起点!
只是,很多经典未必是孩子愿意读的,毕竟与通俗读物比起来,经典往往具有一定的深度,可能需要孩子突破阅读的舒适区,甚至引发抗拒。
虽然没必要逼着孩子读,但引导一下还是很值得的。怎么引导?老师和家长的导读很重要,因为有时候孩子不喜欢读经典,是因为不知道好在哪里,或者对经典发生的时代背景没有概念,或者对人性的体悟还没有达到那个层面。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给他们导读一下,或许他们对经典的接受度就高很多了,就像平哥在讲课的时候说过的一件趣事。他买的《两地书》,一度在书架上落尘吃灰,后来老师上课时无意中提到,这本书实际上就是鲁迅和许广平的情书,他的好奇心就一下子被勾起来了,回去就把那本蒙尘的《两地书》读了个饱。
你看,即使是最简单的导读,对于唤起孩子的阅读欲望都是多么重要!
我自己就经常借助各种听书平台或电影给桐桐导读,效果很不错哦。当然,如果怎么引导孩子都不喜欢读经典,也没必要太纠结,或许她的阅读体验还没让他产生这种冲动,把问题交给时间,静待花开!
作者简介
桐桐妈(本名房欲飞),教育学博士(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供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上海百佳阅读推广人,育儿专栏作家。上刊文章500余篇,著有《读出一个好宝贝》、《爱出一个好宝贝》(修订版)等。微信公众号:桐桐妈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