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有来访者问:
有一件事,你非常想知道答案。
但是你的周围有两波人,一波人对你说这件事不存在,另一波人告诉你这件事存在,并且之前有看到这件事的一些图片,但因为你没有看到图片,所以你就不敢确定这件事。
而且你还不能直白地去问当事人,因为一旦问出口,就没有回头路,还会伤了与当事人的感情。
另外假设你询问得出的结果是不能接受的,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
Answer问题解答这是一道选择题,用心理学的话讲,叫双趋冲突。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选择题,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跟题主分享一个最近挺流行的段子,希望对你有启发。段子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在考试时发现自己的同学作弊,就举报给了学校。学校因此做了通报批评,他同学考试成绩作废。他的同班同学、包括关系要好的同学知道这件事后都开始疏远他了,他感觉自己被孤立,非常难受。他不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这位同学回家后,就把这个事情讲给自己的父亲听了。父亲并没有安慰他,只是问了他两个问题:“你觉得自己做错了吗?”“你后悔了吗?”这位同学说,刚开始做的时候,我觉得我没做错。现在我觉得我可能做错了。有些后悔。不过,到底是错在了哪里我并不知道。我感觉明明我做的是一件好事,应该受到表扬和肯定,为什么到头来却变成了坏事,不仅没有得到任何表扬,还遭到了同学、朋友的孤立。他的父亲告诉他:你发现同学考试作弊你举报他,你没有错。因为这是学校给你的教育,它教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同学因此孤立你,也没有错。这是社会给你的教育,告诉你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承担后果。从你举报这件事来看,你做的确实是好事,维护了考试的纪律,保障了考试的公平公正。而全部同学孤立你也没有错,因为他们权衡了自己的利弊。对他们来讲,潜在的风险就是,如果哪天他们也考试作弊了被你知道后,也可能被你举报。 如果有错,那就是你既然选择了清高,却又不断地在意世俗的眼光。学校不同于社会,学校教育教授的是知识、技能、规范和道德,这些内容有着明确的界限和对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对错。社会上的很多事情却是涉及利益问题,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处理事情的考虑更多的是权衡利弊。每个人身处不同的角色时,对对错的理解也不一样。在哲学上,有个说法叫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即对事物的一种简单化的“非白即墨、非此即彼、非对即错、非善即恶”的道德化判断和定性。二元对立本质是“一元”,它将事物设立成相互对立斗争的两方面,但却不是为了让这两方面在斗争中存在、发展,而是通过斗争,达到所谓的正面战胜所谓的负面,从而起到发扬正面、克服负面的目的。但实质上,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呈现的价值内涵也是多样的、复杂的,甚至是冲突的,我们无法用单方面的评价对一个人或一件事做出整体全面的概括评价或“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这也是这位同学困惑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们在做出每个选择后,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就需要做到无视他人的目光,承担因此造成的后果。从成长的视角来看问题的话,那就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权衡利弊后做出的选择,要学会能够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和责任,通过经历这些事情,再觉察自己,成长自我,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从经历中成长自己,不是吗?欢迎私聊。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岛检察院简易听证专业人士
百度文库认证心理专家
壹点灵入驻心理专家
微信:13371489507
E-mail:helexinli2018@163.com
把幸福能量传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