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 10 月 12th, 2025

那天上午,收到一条手机推送:老牌电商亚马逊宣布停掉了中国国内的业务。随后一连串的推送,再次坐实了这个新闻。

这条消息并不突然。

作为一家全世界最成功的电商平台,亚马逊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到节节败退,以至于走到今天这步田地,更多的是为之感慨唏嘘。

亚马逊的离场已是必然,没想到的是会来得这么快。

其实五个月前,我收到亚马逊寄送的包裹时,就预料到这一天应该不远了。当时还发了一个朋友圈如下图。

关于亚马逊撤离的预言

那天收到这个包裹时,第一时间就觉得不对劲。

首先,包裹没有用纸盒装,考虑到书不算多,之前也应该拿亚马逊通行的印有亚马逊字样的包装袋,但是没有;其次,这明显是一个给第三方做广告的包装袋,几乎没有几家电商平台会在自家的包裹材料上印第三方的宣传,这非常不合常理;最后,印的宣传对象不是常规的电商供应商或者热门爆款产品,而是用户最敏感的信用卡。

再看一眼黄色的亚马逊包裹袋

这看似非常普通的一件事,却细思恐极。

当时就推敲了几点:

第一、没有用纸盒装能够理解,最近两年纸价猛涨,让需要用纸箱装运商品的电商公司成本极速上升,改用塑料袋的成本就低了不少,财大气粗的日子到头了。

第二、去掉定制式的亚马逊印刷包装,这就值得玩味了,他们极有可能砍掉这部分的投入以削减成本。反观京东直到现在,即使不用纸箱,都还在坚持用印着京东字样的包装袋。

第三、再说回打广告,京东在春节期间的包裹纸箱有专门的精心设计,喜庆的红色,给用户制造足够的惊喜感,而亚马逊则一贯走的高冷范儿,全球统一标准,不在意本地化服务,但这次破天荒拿包装袋这种门脸来打广告,可见多么不寻常。

而信用卡广告,向来是属于高金额广告。

亚马逊中国是有多缺钱,才会接下这种大金主的订单?

坊间有传亚马逊中国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事实上也是。而种种迹象又与传言不谋而合:高管频繁更替,本土化一直没有被高层点头认可,见微知著,一个包装袋折射出这家中国子公司的苦苦挣扎求生之状。

亚马逊中国早就已经到了不变则死的境地。

从十多年前的卓越网,到被亚马逊收购变成了亚马逊中国,这家电商平台上经历了太多的故事。

以图书为例,亚马逊的失败是源自其基因问题。

2010年京东图书频道上线,开始跟亚马逊、当当争夺图书市场这块小蛋糕。

京东的用户补贴一开始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全场图书每满200元-100元,还可以抢优惠券叠加满减。而亚马逊限于总部的营销管控政策,只能做到满200元-100元,而不是“每满“,”力度弱到不行,对于这个后来的搅局者毫无接招还手之力,基本上只有被动挨打。

在京东入局之前,亚马逊应该说日子不算太好但也不会太差。

豆瓣之前还有一个小组,专门推荐亚马逊上的超低价图书,三折四折,甚至两折也有。没有满减、叠加优惠券的方式,也可以靠热心书友地毯式搜索,寻宝般的挖掘出来一些物美价廉的图书。

甚至现在不用优惠券就直接下单,被书友戏称为“硬撸”的买书方式,在当时还是主流。

平心而论,亚马逊的图书大都还是良心价。四五六七折都算是主流价格,作为在京城的穷学生,这家不需要运费,价格比新华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和第三极都便宜的网站,实在是太亲民了,后两者就算搞活动,限于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最大限度也就是止步于七折而已。

可惜它生不逢时,遇到了京东。这个毫不在乎盈利的野蛮人。

既生瑜,何生亮的瑜亮情结将是亚马逊最惨痛的记忆。

亚马逊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基本国策之外,其实也做过一些不错的尝试。

只可惜这些尝试大都小打小闹,治标不治本,没能形成长期效应。

相对低价是亚马逊的传统政策。

这项政策源于在欧美的当地“国情”,即图书价格高昂,而通过亚马逊可以以折扣的优惠价格获得一本图书。在没有京东这种竞争者之前,它几乎是完美的。我犹记得十多年前上初中时,学校外面的打折杂志地摊和打折书店都是非常火爆的,图书定价本身是规范的,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优惠,都是原价购买,而有了折扣地摊和书店后,学生们都会把为数不多的钱花在打折图书和杂志上。亚马逊吃亏在它没有及时的调整这项政策,而是一味的坚持。

年终大促,印象中2014-2017年都有过。

到了年底,部分图书直接就三折售卖。趁着那一波,我一度买了不少的限量版新印连环画,印刷量从1000-2000套不等,都是60-80年代的经典连环画,三折可以说是极大的优惠了。当时唯一的遗憾是抢购原稿原寸原大系列没有成功,原价约500元一本,大八开,内容是王叔晖等大师们的《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作品画稿影印,每种限量2014册且有编号,打完折才一百五左右,非常划算。但就是这样对用户特别利好的活动,除了在亚马逊上,在朋友圈里没有任何的声音,也就不必谈因此带来的拉新和品牌效应了。

不定期超值捡漏。

系统低价也许是bug,但猜测也有可能是平台的营销政策。这绝对是羊毛党福音没错,但投入产出比恐怕不高。早年在亚马逊捡到的漏都遗忘得差不多了,有两例印象深刻。一次是多年前孔飞力的《叫魂》,1994年出版的一版一印,竟然在快20年后重出江湖,买到了两本全新;还有一次是《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定价接4800元,以528元/套的白菜价买了两套。一套两大箱,净重七十余斤,亚马逊绝对血亏。还有更多错过的,比如德国印刷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就没有抢到很美丽的价格。可惜的是同样没有借助这种很好的宣传营销场景发力。

亚马逊上捡大漏记录

亚马逊的显性问题都很明显,可以说是个用户都能感觉到其在运营水平上跟京东比,差的不是一个量级。

促销力度小,不敢越雷池半步。

相对于京东此前的定时抢券、海量撒券、集狗兑换券、邀请好友助力领券、半夜放水领券、店庆超级大面额券(满618元-500元)、事业部一把手直播互动等等强烈刺激用户神经,引导用户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沉浸其中的运营方式。

对比起来,亚马逊的方式简直就是小儿科,永远都是要么折上打个七折要么一张满200元-100元券打发用户,用户没有参与感,也没有被制造出紧张情绪和对平台的深刻认知。

好几年前一位书友托帮她抢的图书

死板的推荐和毫无特色的网站。

搜索和商品推荐是亚马逊的首创。但就算是这样的核心模式,依旧没有被有效加以利用。一言以蔽之:在看到的推荐组合中,很难刺激起用户产生冲动消费。

用过美国亚马逊、英国亚马逊和其他国家亚马逊的童鞋就知道,所有的亚马逊都长得一模一样。这样的好处固然是能让用户体验到产品的统一,但是却扼杀了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化需求。京东和当当都在不断迭代创新,运营驱动产品,而亚马逊依旧还是多年以前的那个亚马逊。

反超越能力及创新不足。

在面临京东的进攻时,当当选择了抢先一步收割用户的策略,每年都在京东大促前一周左右猛推活动,掏空用户的钱包。虽然当当图书经常被诟病天天都打折,但好些稀缺书京东上没有,可以在当当上找到,也因此收获拥趸不少。并且当当的力度也不小,好些书的评价京东没有,但是当当有,对读者而言也就更具有参考价值。但是亚马逊,面对如此你争我夺的两大强劲对手置若罔闻,犹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亚马逊折戟中国,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是一场遗憾,同时无论对个人也好,企业也罢,都是一种警示,即:任何人或公司选择了固步自封,不寻求持续提升扩大优势,都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别了,亚马逊。加油,京东!

推荐阅读

单霁翔保护故宫有功,却还有四大问题没解决复联4剧透洛基没死,联手惊奇队长成大赢家!就你那点认知水平,也配谈文物保护?为什么你总是对正确的废话上瘾?拿员工吐槽做营销的新东方,真的很low如何在年会上100%抽中特等奖?我的新年Flag是拉黑那几个傻逼

拓跋庸

毒舌一代目,CPU控协会会长

低俗生活方式倡导者,治丧领域权威,职业规划师

长按关注,可能有惊喜

Avatar photo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服务平台
跨境人脉通
选品平台
U选Market
展会&沙龙
群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