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顾明
来源选址960
3151字,约需5分钟
风云多变之际,近邻印度又给我们表演了一把割韭菜绝活。
突击搜查、账户冻结、巨额罚款、收购叫停……多家知名中企摊上事儿了。
荣耀CEO赵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已撤出印度,将采取更稳妥的方式开发印度市场。
好好的市场,为何说退就退?一句“众所周知”很有东西。
人口大国印度于2014年启动了吸引外资的经济发展策略,面对市场蛋糕和开放红利,外资公司浩浩荡荡进军南亚。可是,最近这块蛋糕的味道,可真是苦到不行,尤其是对中资企业来说,每吃一口都要担心消化不良。
印度挣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印度式招商“神功”到底是怎样练成的?
从小甜甜到牛夫人,在印中资频频遇挫
2014年9月,印度提出“Make in India”(印度制造)国家愿景,对外开放相关领域投资权限,允许外部资本进入,以市场换取投资。
新政推出之后,巨大的人口红利、低廉的用工成本、市场准入门槛的再次降低,都吸引了外国资本的目光,印度的外商投资马上出现了一轮小高潮。
以中国手机品牌为例,小米高调开启了印度出海之旅,彼时小米印度公司落户班加罗尔,全公司只有6名员工,到2016年,小米印度业务的营收已经突破了10亿美元并实现盈利。其他手机品牌如OPPO、vivo,电商品牌亚马逊等,都趁印度科技市场开放之机,加大了投资。
据数据统计,2014-2015年印度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为451.5亿美元,此后一直增至2021年度的83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但是,企业挣到钱了,树大招风的事也就来了。
连续多年稳定经营之后,2021年12月,小米印度公司突遭印度财政部搜查,后者以“涉嫌漏报专利使用税费以降低商品价值并逃脱关税”为由,开出一张65.3卢比(约合5.6亿人民币)的税款罚单。
小米懵了,专利使用费计不计、怎么计在国际上都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何况在印度卖手机也七八年了,怎么突然就要开罚单?
小米一边经营一边申诉,结果到2022年4月,印度扣押了小米集团存在印度的555亿卢比(约合48亿人民币)存款,除了专利费还加了一顶新帽子:非法汇款到外国实体。
这钱一扣,相当于雷总在印度白干两年。
不光小米,其他中资手机厂商的日子也急转直下。7月5日,印度执法局以“洗钱嫌疑”为由,突击搜查了vivo和相关企业在印度的生产经营场所,紧跟着,vivo在印度的119个相关银行账号被封锁,约3.9亿元人民币资金被冻结。vivo在一份法律文件中表示,冻结其银行账户“违法”并将损害公司业务运营,其将无法支付法定费用和工资,请求法院撤销冻结决定。
OPPO也未能幸免,7月13日,印度财政部发表声明称,OPPO“错误地对部分用于生产手机的进口产品使用关税豁免”,并在计算进口货物的交易价值时并未包括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印度税收情报局调查认为,OPPO逃避关税近439亿卢比(约合38亿人人民币),“已向OPPO印度公司发出通知,要求其缴纳税款”。
手机厂商的遭遇是中资在印企业的缩影。据相关统计,截至目前,至少有500家中资企业在印度遭遇了税务及合规性普查,被打击的对象从手机厂商、设备供应商到基础设施投资商、移动应用程序供应商。
以移动应用程序为例,2020年以来,印度当局封禁数百款中国App,理由全部是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印度构建产业链的水平不怎么样,拆毁产业链的功夫倒是登峰造极。
如果说印度暴打中资多少还算有点个人恩怨在里面,对待其他外资,印度铁拳也屡有出手。
2022年5月,印度竞争委员会(反垄断机构)对亚马逊在印度国内的两家合作卖家发动突击检查,指控两家企业违反竞争法,罚款20亿卢比(约合1.69亿人民币)并限45天交齐。除了亚马逊,沃尔玛、福特、诺基亚、IBM、凯恩能源等外资企业,也在印度地盘吃过瘪。
就这样,进入2022年,在印度的系统性打击下,为数众多的外资掉入韭菜陷阱。
莫须有,多样手段拿捏外资
在暴打外资这件事上,印度从制度设计上就显得别有“匠”心。
首先是复杂的税制。商人缴税天经地义,规则明确即可,但在印度,这事堪称弹性十足。国家级的复杂税法后,各个邦还有权力增删补改,落地法规一个地方一个样,起了纠纷也是你说东我说西。对于外资来说,人在屋檐下,主家说什么自己就得听什么。
当然,也有暴脾气的。1994年,法国烈酒公司保乐力加因和印度当地政府产生税务纠纷,选择和印度好好掰扯掰扯,结果快三十年过去,还是一摊糊涂账。身心俱疲的保乐力加终于宣布不再推进印度市场的任何新投资,末了还通过媒体公开了写给莫迪的信,信件大意是我为了减轻我工作上的痛苦,已经和印度谈了快三十年了,怎么这些烂事没个着落,而且最近还越来越多了。
税法这事,不光外资挠头,印度自己可能也弄不明白。2017年,税制改革法案“商品与服务税(GST)法”推行实施,印度举国关注,说这个税法可以统一全国500多个税种,意义重大。
但后来的新闻上又写道:“印度各邦政府仍然有权加征特别税,例如泰米尔纳德邦便宣布向电影戏票征收30%附加税”。在盛大的税法启动仪式后仅仅数个小时,企业界人士开始抱怨失去了大量的客户。而伴随着抗议,还有邦政府拒绝签字执行新税法的闹剧。
其次,印度的外资准入措施也是一绝。
因外资流入对印度本土企业造成了冲击,印度为保护本土企业出台过各种限制条款,比如,沃尔玛超市的商品30%必须是印度本土商品;手机厂商如果不在本地建厂,就要缴纳超额关税做进场费。
如上种种,千奇百怪。2020年4月,印度工业和内部贸易促进部DPIIT发布新政,宣布对外商投资政策做出修订,要求印度陆地边境接壤国家的投资(实体、自然人)均须通过“政府路径”实现对印投资,在该修订政策的基础上,再配合印度现行的公司法,诸如像VIE这样的境外投资控制框架必须经过印度政府的全面监管。考虑到中国对印投资占与印度接壤国家投资总额的99%,这个政策针对谁不言自明。
最新的消息称,印度又考虑禁售12000卢比(约合1018元人民币)以下的中资手机。
在这样的监管政策下,中资在印企业被扣上的帽子越来越离谱:洗钱、投机、商业诚信缺失、盗取用户和政要信息等等。
有果必有因,印度招商缘何不讲武德?
很长时间以来,印度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被视为下一个中国,各路外资纷至沓来,但其贪婪和无常的一面却令人大跌眼镜,背后原因是什么?
首先,既要全球化红利又要”独立自主”。1990年代以来,印度加紧经济改革以拥抱全球化,其经济也有一段高速增长期,但随着改革红利消耗殆尽,其经济增长陷入停滞,这是印度2014年实施开放政策的背景,其经济发展也确实因此迎来一段小高潮,但与此同时,不能打的本土经济受冲击后,本国利益优先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要独立自主占据上风。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独立自主需要加引号。印度奉行种姓制度,在该等级制度下,高种姓与低种姓之间的关系不以自主奋斗、公平竞争为生存主题,而是塑造了一种拥有与被拥有的顺从关系,这种观念不但阻碍财富创造和流动,还衍生出盲目排外和懒惰获取的观念,反映到外资落地层面就是: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第二,疫情冲击雪上加霜,公共债务大幅抬升。随着疫情的爆发,印度乃至全球经济都呈现出下行趋势,印度政府公共债务大幅抬升。2020(4月)至2021(3月)财年,印度的财政赤字率由计划的3.3%大幅增长至9.5%,政府部门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由前几年的平均70%,大幅抬升至接近90%,印度的评级一直维持在BBB-,快速搞钱就成了印度上到政府下到民众的首选,而财富丰厚的外资就成了提款机。
第三,法理体系不统一,总有条款适合你。因为历史原因,印度属英美法系国家,在外资准入上要符合英美法系监管。但是,印度还有自己的成文法和印度法院确立的一系列关于外资监管的原则,外资落地之前都需要在相应框架下符合要求。再加上各个邦在税法和劳动法上的自主规定,印度法规体系简直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即便外资主观上没有违法的意图,但客观上也可能触犯了某个未知衙门的未知条文。
这些就像套在外资脑袋上的紧箍咒,何时念咒谁也说不准。
不得不感慨,印度式招商,真是下得一盘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