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谢谢!




明 代
吕复 字无膺,晚号沧州翁,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浙江鄞县人。只复自幼聪颖好学,经、史、子、集无所不晓,诗、书、礼、易样样精通。后因其母病而弃儒习医,初师事郑礼之,尽得其传。又博览古今医学经典以通其理,研习历代名家之著以取其长,其中尤对仲景学说探研精深,颇有心得,并著《长沙论伤寒十释》行于世。王执中 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浙江昆山县人。王氏自幼习儒,但因长期患病,身体羸弱而弃儒从医,他广博医学经典,研习名家专著,精通医学原理,善取众家之长。其间,尤对《内》、《难》、《伤寒》、《脾胃论》等探研最深,颇有心得,不但治愈于自身陈年痼疾,而且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病痛,声名大振,著有《伤寒正脉》十二卷刊行于世。沈自明 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江苏震泽县人。沈氏天资聪明,自幼矢志习医,博通古今医学经典,取历代医家之长,对仲景学说探研至深,他不但医技精湛,而且医德十分高尚,深受当地百姓之爱戴,名闻一方。明崇被年间(公元1628~1644年)被朝廷征为御医,后因其父年老体病而请终养,其著有《伤寒》一书使于后人。杨惟正 字叔子,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山东省益都县人。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通医达儒,酷爱仲景学说,颇得奥旨,许多疑难重症,多能治验,著有《伤寒》一书。马兆圣 字无竞,明代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江苏省常熟县人,兆圣自幼习儒,因体弱多病而弃儒从医,其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研究精深,临证擅取历代医家之长,医技精湛,疗效甚高,活人甚众,深得百姓之爱戴,著有《伤寒一览》传于后世。胡正心 字无所,明代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四川省新县人。胡氏通医达儒,尤对仲景学说研究精深,并颇有发挥,著有《伤寒五法》、《伤寒金镜》、《伤寒秘要》三部有关伤寒学专著,合称《伤寒三种》刊行于世。潘楫 字硕甫,号邓林,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江苏仁和县人,潘楫自幼聪明好学,研习诸子百家,诗、书、仪、易等儒学,因其兄长体弱多病,便顺从母命弃儒从医。初师事名医王绍隆,尽得其传,又博览群书,取历代医家之长,尤对仲景学说探研精深,诊疗疾病,多有奇效,并著有《伤寒大旨》传于后世。陈养晦 明代医学家,楚黄人,生卒年代不详,陈氏一生非常推崇仲景学说,潜心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数十年,对仲景发、解、和、攻、救等治法,研究甚精,用之多效,并有所发挥,著《伤寒五法》行于世。清代医家汪苓友对该书作如下评价:“书凡五卷,五法总论起,至五法问答为第一卷。五法以证起,并五法杂论为第二卷。五法例起,并五法方药为第三卷。纂仲景论寒欲愈及死证等,并节阉六经用药法为第四卷,其第五卷,乃续补伤寒赋也。五法六旨,曰发、曰解、曰和、曰攻、曰救,而吐法独不与焉。共计五法,问答五十三条。”王轩 字临卿,明朝官吏、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清苑(河北省清苑县)人。王氏善学,通儒达医,尤对仲景之学探研深刻,并创新义,著《伤寒六书》刊印公共。盛寅 字启东,明代著名医学家,江苏吴江县人,生卒年代不详,盛寅勤奋好学,初拜同郡儒学家王宾为师,习古文学,深得要领。又师事名医戴思恭数年,并尽得其传,医技大增,疗效多验。永乐间(公元1403~1420年),授医学正科之职,仁宗之时,授为太医院御医。期间,盛寅博览《内》、《难》、《伤寒》等医学经典,尤对仲景之学探研精深,颇有心得,著《伤寒六经辨证》印行于世。唐钦训 字道述,明代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江苏嘉定县人。唐氏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幼随祖父唐熇习医,又勤奋好学,广博群书,善取众家之长,医技大进,活人甚众。他一生非常推崇仲景学说,对《伤寒论》研究精深,颇有心得,著《伤寒心要》传于后世。汤哲 字浚冲,自号愚谷道人,明代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江苏嘉定县人。汤氏自幼习儒并酷爱医学,医理甚精,医技高超,活人甚众,撰著《伤寒心镜》一书,传于后世。方广 字约之,号古庵,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安徽新安县人,方广勤奋好学,自幼习儒,诗书仪礼,诸子百家无所不晓。后因其母卒于庸医之手,悟出“医不可不学”,遂弃儒从医。他博览古今医学经典名著,汲取历代众医家之长,医技精湛,疗效大验而闻名一方。期间,他尤注重仲景、丹溪之学,颇有心得,著《伤寒书》一卷,行于世。方炯 字用晦,自号吉翁,明代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福建蒲田县人,方氏自幼矢志学医,踏实勤奋。初师事蜀名医虞仲文,尽得其传,又博览古今医学经典,取众医家之长,脉理甚精,疗效多验,活人无数,闻名一方。方氏尤其论重对仲景之学的探讨与研究,撰著《伤寒书》二卷,传于后人。吴嗣昌 字懋先,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浙江省仁和县人。吴氏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幼继承家学,加之他刻苦勤奋,博览古今医学经典,研习历代医家名著,医技大进。明末清初,当地疫情泛滥,吴氏选用仲景方药,活人无算,据此,他撰著《伤寒正宗》一书,传于后人。倪洙龙 字冲之,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浙江省仁和县人,倪氏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幼受其父(一方名医)倪朱谟言传身教,耳熏目染,加之他本人酷爱医学,博览群书,善取众家之长,医术超前,名噪一方。曾与当时著名医学家高世式共同校定张志聪《素问集注》一书。倪洙龙对仲景学说研究颇深,曾著《伤寒汇言》十卷,印行于世。
方有执 字中行,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安徽歙县人,方氏自幼矢志习医,他对仲景其人其学仰慕之至,潜心研究《伤寒论》数十年之久,寻求端绪,上下考据,至其晚年写成《伤寒论条辨》八卷,他说:“昔人论医,谓前采仲景有法无方,后乎仲景有方无法,方法俱备,唯仲景此书。然则,此书者,尽斯道体用之全,得圣人主经而时出者也。后有作者,终莫能比德焉。”他独尊“仲景对当时而祖百代”,主张治伤寒要“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以求之”,对伤寒原文,提出“重考修辑”,倡导错简重订论。通过他的整移编次,一方面增论了系统性和条理性,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对伤寒发病、传变、转归的实践与认识,他敢于破旧、勇于创新的精神,推动了伤寒学派内部的百家争鸣,是仲景学说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卢之颐 字子繇,一字繇生,号芦中人,清初著名医学家。约生于公元1598年,卒于1664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父卢复为明代著名医家,治学严谨,自幼对之颐言传身教,并请其密友名医王绍隆授《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名医陈先授《薛氏医案》等。岁至弱冠,医理大进,尤对仲景之学颇有心得,处方用药颇合脉证,并在其父指导下著《金匮要略摸象》一书。然此书既成又令焚烧之,嘱十年后方许再著。自此卢氏尊父言,阐发本草,广博历代名家诊籍,反复深入研习《内》、《难》、《伤寒》等医学经典,医理至精至纯,医技超前。历十八载,将其父《本草纲目博议》一书,重编为《本草乘雅》,因毁于战火,后凭记忆重修,更名为《本草乘雅半偈》,又本《内经》理论,结合己意,阐释《伤寒论》,著《伤寒金鎞疏钞》十五卷,至56岁,在注释《金匮》时,因长年积劳,双目相继失明,遂静心摩索《金匮》奥旨,口授,由其婿陈曾篁笔录并整理,四年后著成《摩索金匮》九卷,另从《素问·疟论》、《素问·刺疟论》等篇悟出医理奥妙,著《痰疟论疏》一卷,以纠正当时社会上关于“伤寒转疟疾,疟疾转伤寒”的错误观点。卢氏这种对祖国医学事业孜孜不倦,顽强拼搏,执着追求的精神将成为祖国医史上的千古美谈。罗仲光 字观吾,自号青城山人,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四川省南充县人。罗氏自幼天资聪敏,勤奋好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尤对仲景之学刻意研精,著《伤寒补》、《古活人方》等书,传于后人。戈维城 字存橘,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江苏吴县人。戈维城从医多年,长期深研仲景之学,医理甚精,他结合临床,弥补伤寒之未备,著《伤寒补天石》二卷,后又续二卷,深得后人之赞赏,如唐大列说:“伤寒一科,今昔异宜者,如陶节阉,而鼓峰辈,虽亦有传书,莫如戈存橘之《补天石》为最。举凡四时感证,无论正伤寒、类伤寒,分条辨治,各极其妙,可谓博而详,详而约矣。”陶华 字尚之,号节庵,明初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浙江省余杭县人,陶华自幼习儒,精通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偶遇良师授医方秘籍,遂弃儒从医,曾悬壶杭州,治伤寒证常能一服而愈,神效莫测,名声大振,世人誉为“陶一帖”。陶氏著书《伤寒明理续论》、《伤寒家秘的本》、《伤寒截江网》、《伤寒锁言》、《伤寒杀车捶法》合称《伤寒六书》传于后世。戴思恭 字元礼,元末明初著名医学家,生于公元1324年,卒于1405年,终年81岁,浦江(今浙江浦江)人,少时随父戴尧从学于名医朱丹溪,丹溪因其颖悟绝伦,尽授其术。戴氏治病多有奇效,名噪江浙,洪武间,被征为御医,晚年任太医院使。他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丹溪的学术思想,在理论方面对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阐述其未尽,在杂病的辨证论治方面,对气血痰郁之治亦多有发挥。对《金匮要略方论》探讨精深,校补了丹溪《金匮钩玄》三卷,著《论治要诀》、《推求师意》等刊印于世。毛世鸿 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湖南省芷江县人,毛氏通儒达医,尤精于医,他博览群书,善取众家之长,深研仲景之学,颇得伤寒奥旨,对《伤寒金匮口诀》、《伤寒歌句》等书,分别进行增补并传于后人。赵琢 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四川合州来城人,赵氏自幼习儒,通晓经史子集,后因体弱多病而弃儒从医,他待人诚恳、热情、纯厚,诊疾间病从不图极,深受当地百姓之赞颂,人送雅号“神医”,著有《伤寒法略》、《六经治要》等刊印于世。刘纯 字宗厚,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吴陵人,后迁至陕西咸宁,刘纯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父曾求学于名医朱丹溪门下。纯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少长即通儒达医,著《伤寒治例》一书,传于后世。
霍应兆 字汉明,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江苏丹徒县人,后迁至武进县,霍氏酷爱医学事业,广博群书,深研仲景之论。他性情豪爽,注重情义,多行善事,行医40余年,闻名一方。著《伤寒要诀》传于后人。
张世贤 字天成,号静斋,明代著名医学家,浙江鄞县人,张氏通达儒学,尤精医理,博览古今医学经典及历代名医专著,医术高超,活人甚众,于正德间(公元1505~1521)名噪一方,他认为百病莫重于伤寒,于是,对仲景《伤寒论》等深入探讨,刻意研精,受益颇深,随著《伤寒要诀歌括》一书印传于世。
李中梓 字士材,号念莪,明末著名医学家,生于公元1588年,卒于1655年,华亭(今江苏松江)人,李氏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李尚衮为明兵部主事。他天资聪明,自幼习儒,后因多病而弃儒从医。士材十分重视医学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治学严谨尚实,在理论上勤于探索,在实践中既能通前贤精华,又有新的创见,疗效极佳,活人无算,登门求学者络绎不绝,如清代名医尤在泾既是其门人马元仪的再传弟子。士材一生对仲景学说推崇之至,他曾指出:“仲景著伤寒方论,盖以风、寒、暑、温、燥、火六气皆能伤人,惟寒邪为杀厉之气,其伤人更甚耳。且六经传变之难明,阴阳疑似之易惑,用剂少有乖违,杀人速于用刃,故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所以补《内经》之未备,而成一家言者。”著有《伤寒括要》、《内经知要》、《医宗必读》等书,为仲景学说的发展,更为祖国医学的普及与提高作出了较大贡献。
皇甫中 字云河,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浙江仁和县人。皇甫中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幼受前辈耳濡目染,加之勤奋好学,善于钻研,《内》、《难》、《伤寒》无所不学,医理大进,医技超前,活人甚众,并著《伤寒指掌》十四卷,传于后人。
童养学 字杜吾,明末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福建闽县人,童氏自幼习儒,精通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曾任邵武县儒学训导。后弃儒从医,博览医学经典,善取历代名医之长,尤对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刻意研精,临证疗效甚高,并著《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三卷,《伤寒六书纂要辨疑》四卷刊行于世,永传后人。
邢增捷 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江西新昌县人,邢氏自幼习儒,通诸子百家,后弃儒从医,潜心研究《内经》、《伤寒》。《金匮》及刘、张、李、朱金元四大家等名医专著数十年,医理甚精,医技大进,又善于气功导引及推拿按摩之术,尤其医德高尚,为人诊疾除病从不图报酬,美名远扬,并著《伤寒指掌详解》十四卷传于后人。
汪机 字省之,号石山居士,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祁门(今安徽)人,汪机出身于医学世家,天资聪颖自幼习儒,通诸子百家,尤精易理,后弃儒从父汪渭学医,尽承家业,善取众家之长,医理大进,医技超前,临证强调四诊不可偏执,独创“伏气温病”之新说,并著《伤寒选录》一卷,传于后人。
陆彦幼 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新安古歙(今安徽歙县)人。陆氏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又天资聪敏,勤奋好学,尽承家业,医理精湛,医技超前,疗效甚高,名噪一时,曾官至太医院,著《伤寒便览》十卷,刊印于世。
陈定 字以静,明代著名医学家,浙江青田县人,生卒年代不详,陈定自幼习儒,后弃儒从医,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书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得其中奥旨,又善于汲取历代医学名家之长,医理功底雄厚,临证常能垂手即愈,陈氏所处年代,家乡大疫流行,灵活选用仲景方药,活人无算,并著《伤寒钤领》流传于世。
赵道霞 字处仁,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浙江金华府人,自幼矢志医学,因受其师朱丹溪关于“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规矩准绳也”教诲的影响,尤对仲景之学刻意研精,著《伤寒类证》一书行于世。因其学识渊博,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奉诏参与《永乐大典·运气书》的整修编纂工作。
吴球 字茭仙,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明括苍(浙江丽水县)人,吴球天资聪颖,自幼好学,广博经史子集。又著《伤寒诸证辨疑》六卷,刊印于世。
冯鸾 字子雍,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江苏通河人。冯鸾通儒达医,嘉靖壬子(公元1552年)曾居官五年,后又专心医学,因其医技高超,虽疑难重症,也能治之辄效,被百姓誉为“神君”。著《伤寒统会》七卷,传于后人。
王崇道 号辉扆,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湖北黄安县人,王氏自幼从医,广博古今医学经典名著,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刻意研精,善取众多医家之长,著《伤寒秘决》一书,传于后人。
何渊 字彦澄,明初著名医学家,江苏丹徒县人,生卒年代不详,何渊自幼勤奋好学,诸子百家、经史历算、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善取历代医学名家之长,内、外、妇、儿各科均有研究,临证疗效极高,无论贵族贤达,亦或黎民百姓,普同一等,尽力诊治,深得民众之赞誉。永乐(公元1403~1423年)中,曾官至太医院使。著《伤寒海底眼》二卷,传于后世。
王肯堂 字宇泰,号损庵,明代著名医学家,生于公元1553年,卒于1613年,终年六十岁,江苏金坛人。王氏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王樵为南京刑部右侍郎。肯堂自幼习儒,万历十七年(公元1598年)曾任翰林院检讨等职,后因病还乡,潜心医学研究,并为人治病。他博览群书,广集方药,结合自己临证经验,先后用十余年时间编写成《证治准绳》一书,包括杂病、类方,伤寒、外、儿、妇等六科,条理分明,以证论治,内容丰富。其中对仲景方论的叙述,尤为详尽,多为后人所推崇,如清代医家汪芩友说:“伤寒之书,至此可谓详且尽矣。”著有《医论》、《医辨》、《郁冈斋笔麈》,并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在整理、保存中医古代文献上做出了贡献。
陆圻 字丽京,又字景宜,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浙江仁和县人,生卒年代不详,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陆运昌为明吉永县县令,陆圻自幼聪颖,天资过人,具有过目不忘之才,又勤奋好学,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不精通。及长,曾因其文才横溢而名噪一时,明灭后,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方弃儒从医,对《内》、《难》、《伤寒》、《金匮》等医学经典及历代名医专著潜心研究多年,深得奥旨,医理甚精,医技高超,临证多取奇效,名振江浙。著有《伤寒捷书》三卷,传于后人。
张可爱 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长垣(河南省长垣县)人,张氏自幼习儒,通诸子百家,后弃儒从医,广览古今医学经典及名家诊籍,医技精湛。嘉靖戊戌(公元1538年),里居瘟疫大作,民不聊生,受知县杜纬之托,以奉银购药阔治,活人无算,名噪一方,并著《伤寒捷径》一书,传于后人。
孙文胤 字薇甫,又字对薇,号在公,明末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安徽新安县人,在公自幼习儒,聪颖过人,善思好学,及长,以其才华出众而名噪士林。后因痨瘵而弃儒从医,著《伤寒捷径书》传于后人。
刘道源 字公原,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上海市人,自幼习医,广博医学经典,尤对仲景之书操研深刻,后师事于其表兄名医李中梓,尽得其传。著有《伤寒操微》、《医案心印》、《症脉合参》等书。
许兆桢 字培元,号吴兴山人,明代著名医学家,生于公元1573年,卒于1620年,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许氏出生于医学世家,初习举子业,后弃儒从医,广博医著,尽承家学,深明医学奥旨,尤对仲景学说刻意精研,临证每取良效,名闻江浙,兆桢一生勤于著述,其代表作有《伤寒解惑》、《诊翼》、《医辨》、《药径》、《方纪》、《素问评林》等。
万全 字密斋,明代著名儿科学专家,生卒年代不详,祖籍豫章(江西南昌),适居湖北罗田县。万全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祖万杏坡,父万筐,皆以医名,其自幼即从父训,潜心家学,广博《内》、《难》、《伤寒》、《脉经》等古今医学经典及名家专著,推崇刘、李、朱、张金元四大家及钱乙之学,医理大进,医技超前,精通各科,尤擅小儿,著书《万密斋医学全书》,其中《伤寒摘锦》两卷,选编《伤寒论》六经治法。另有《伤寒蠡测》、《秦问浅解》、《本草拾珠》等印行于世。
吴绶 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绶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其曾祖父吴仁斋至吴绶,已四世业医。吴氏自幼习儒,及长,方弃儒从医,尽承家学,又广博医学珍籍,历三十余年,医理精湛,医技超前,虽重症多能垂手而愈,名声大振。曾因医名被召为太医院御医院判,后以病告老还乡,潜心仲景学说的研究整理工作。广泛搜辑仲景《伤寒杂病论》遗文,并深入探求五运六气,画图立说,经过四年三校,于公元1505年著成《伤寒蕴要全书》四卷刊印公世,另著有《伤寒蕴要》、《伤寒蕴要图说》等书,对仲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杨珣 字恒斋,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杨氏自幼习医,广博群书,深研《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医学经典,善取历代众医家之长,疗病殊验,名噪一时,曾以医名奉召,任职太医院,著《伤寒撮要》及《丹溪心法类集》四卷、《针灸详说》两卷等行于世。
缪存济 字慕松,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苏郡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缪氏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祖父缪公让为当朝侍御。存济少时习儒,攻举子业,游学于姚江(浙江东部),后因多疾而从叔父学医,遍阅古今医学经典及名家诊籍,尤对仲景学说刻意研精,深得其奥旨,医术精湛,活人无计。他认为:伤寒为百病之最,自仲景而下,对其进行探讨、研究、挖掘、整理、发挥者代不乏人,于是,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于公元1567年撰《伤寒撮要》六卷,为仲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吾仁 字春台,号春堂,明末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河东古芮(今山西芮城县人)。吾仁出身于医学之家,其父张问达,得异人授术,因善治伤寒而闻名。他自幼随父业医,尽得家传,又博览古今医学经典及历代名家诊籍,善取众家之长,医理宏深,医技超前,医德高尚,常常施药济人而不图回报,深得百姓之赞誉。张氏一生尤注重对仲景医学的探讨与研究,并深得奥旨,历二十余年撰成《伤寒世验精法》八卷。
邵三山 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邵氏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邵念山,父邵达皆以医名。三山自幼承其家学,又广览古今医学经典及名家专著,医技超前。精通内、外、妇、儿各科,来求诊者,日盈其门,名噪乡里。邵氏一生极力推崇仲景之学,深得《伤寒》奥旨,至其晚年,著成《伤寒辨略》一书传于后人,其子邵鸣山,承其业。
徐彪 字文蔚,号希古,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徐彪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父徐枢为当朝太医院使。他自幼随父习医,尽承家学,善取历代名家之长,精于医术,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以医名荐入太医院,因治愈代王久病及昌平侯危疾,留御药房,三年后升为御医。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升为院判。每借医药之事进谏景帝,景帝曾问药性迟速,彪对曰:“药性犹人性也,善者千言而不足,恶者一语而有余。”问摄生,以固护元气对,深得景帝赏识。徐氏历十数年,著《伤寒纂例》二卷,《本草证治辨明》十卷等。
王履 字安道,呈畸叟,别号抱独老人,元末明初著名医学家、画家,生于公元1332年,卒于1391年,终年五十九岁,江苏昆山县人,王履自幼矢志学医,曾师事于名医朱丹溪,因其勤存学而尽得其传,又博览医学经典及历代名医诊籍。但其从师而不拘于师,学古而不泥于古,圆机活法,辨证施治,医理精深,医技高超。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任泰王府良医正。王氏一生对仲景之学推崇之至,并刻意研精,深得奥旨,他曾指出:“张仲景《伤寒》为诸家祖,后人虽多立论,不出其藩篱。”针对当时社会上滥用伤寒方治疗温热性疾病的问题,明确提出了“伤寒、温暑为治不同论”的新观点,并在“张仲景伤寒立法者”一文中指出:“今人虽以治伤寒法治温暑,亦不过借用耳,非仲景立法之本意也。夫仲景立法,天下后世之权衡也,故可借焉以为他病用。虽然,岂特可借以治温暑而已,可借以治温暑,遂谓其法通为伤寒、温暑法,吁!此不识流而昧原者欤?”他还认为,对于温热性疾病,“仲景必别有治法,今不见者亡之也。”因此,他主张治温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这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形式具有很大影响。他还对亢害承制理论、四气所伤、温病热病之分、三阴寒热之辨等颇多阐发,论述计21篇之多,合为《医经溯洄集》,于公元1368年刊印于世。另著有《百病钩玄》、《医韵统》等书。王履尝游华山绝顶,作画四十余幅,诗百余首,其画以笔墨秀劲,布置茂密而著称于世。后人对这位历史上才华横溢的大医学家、画家、诗人曾给予高度评赞,如《古今医统》曰:“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深医源,直穷奥妙。”其子王伯承、门人许谌等承其业,并均以医名。
张遂医 字卿子,号相期,又号西皮老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生于公元1589年,卒于1668年,原籍歙县(今属安徽省),后随父迁居钱塘(浙江杭州),遂臣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因少时体弱多病,求医不效,方发愿医学,自检方书,上自岐伯、扁鹊、张仲景,下至刘、张、朱、李金元四大家等,对其理论无不深入探讨、研究。张氏通医达儒,善长诗词,万历末年,曾以国子生游金陵(江苏南京),才名鹊起,并著《湖上白下集》。明灭清兴,隐居乡里,以医自给,远近争迎,其悬壶处被人誉谓“张卿子巷”。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仲景学说,对《伤寒论》研究数十年,于公元1664年,以成无己《论解伤寒论》为蓝本,参照许叔微、张洁古、庞安常、李东垣、朱丹溪等医家之说,著《张卿子伤寒论》七卷,多有创意。另有《张卿子经验方》一书传于后世。其门人甚众,最著名者当推张志聪、张开之、沈亮辰等。
许宏 字宗道,明初著名医学家,生于公元1340年,卒于1421年,终年81岁,明朝福建建安县人。许氏通儒达医,尤精于医,虽奇异重症,又多能治之辄效。学术上对仲景学说推崇之至,将《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归为汤、散、丸三类,每方均详述其方剂配伍及辨证原则,条分缕析,深入浅出,长达十二卷,载于《金镜内台方议》一书,另著《湖海奇方》八卷传于后人。许宏又工诗文绘画,皆臻其妙。
李盛春 明代著名医学家,约生活于16世纪,里居不详。李氏通儒达医,尤精于医,十分推崇仲景之学,与其弟李占春,共同考古证今,审察运气,著书立说。结合陶节庵、薛立斋等后世医家之论,参以己意,著《治伤寒全书研悦》一卷,于经下注证,证后注方。另著《脉理原始》、《病机要旨》、《小儿形证研悦》等,均未见传世。
高昶 明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山东益都县人。自幼习儒,弘治间(公元1448~1505年)受异人所传医术,方潜心医学,对仲景学说刻意研精,其辨证之明,疗效之高,令众医莫及,尤专伤寒钤法(按日时受病施治),活人无计。高昶秉性醇厚,为人直爽,怜贫济困,常施舍良药而不计酬报,名噪一方,著《钤法书》一卷,传于后人。
巴应奎 明代著名医学家,生活于十六世纪,安徽歙县人,后以医客居北京,巴氏医理精,医技高超,于仲景学说最有研究,历十数年,著《伤寒明理论补》及《阐明伤寒论》四卷,《伤寒明理论补》国内已佚,日本国残存卷三卷四。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巴应奎与徐春甫等医道同仁在京都成立了我国早期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不但为当时开展学术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清 代
陈修园 名念祖,修园乃其字也,另一字良有,号慎修,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公元1753年,卒于1823年,福建长乐县湄村人,出生于医学世家,祖父陈居廊,通儒达医,而以医名。修园少时,家境贫寒,刻苦习儒,并承祖从医,曾师事于泉河名医蔡苟庄,尽得其传。陈氏学宗岐伯,尤推仲景,历数十年,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了认真的探讨研究,深得仲景之心。他对仲景其人其学景仰之至,曾赞之曰:“仲景书,本于《内经》,法于伊尹。《汉书·艺文志》及皇甫谧之言可据。盖《内经》详于针灸。汤液治病,始自伊尹,扁鹊、仓公因之,至仲景专以方药为治,而集群圣之成。医门之仲景,即儒门之孔子也。”平生著述甚富,有关仲景学说则有《金匮要略浅注》十卷、《金匮方歌括》六卷、《伤寒论浅注》六卷、《长沙方歌括》六卷、《伤寒真方歌括》六卷、《伤寒医诀串解》六卷等。反对“《伤寒论》错简”之说,认为三阴三阳六经辨证纲领自成体系。陈氏一生治学严谨,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著作通俗易懂,多本于临床经验之总结,实为后人宏扬仲景学说之楷模。其子陈元豹、陈元犀,孙陈心典、陈心兰均承其家业。弟子有黄奕润、何鹤龄、程绍书、孙鉴川等。陈修园曾任直隶咸县知县,晚年讲医学于嵩山井上草堂,学者甚众。费密 字比度,小字琪桃,号燕峰,清初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明清间新繁县(今四川新都)人,费氏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记忆超群,通儒达医,尤精于医,曾师事于当时名医刘雨时,尽得其传,又博览古今医学经典及名医诊籍,潜心于《内》、《难》及仲景学说的研究,深得奥旨,医理精深,医技高超,活人甚众,名噪数百里。费氏平生著述多达三十余种,其中,有关仲景之学者《长沙发挥》两卷,《金匮本草》六卷。邓德敏 字惠光,清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祖籍四川江北,后随父贩药居于合州(今合川),德敏受其父之影响,自幼习医遍读《内》、《难》、《伤寒》、《金匮》及历代名家诊籍,尤对仲景之说推崇之至,刻意研精,深得要旨,他对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和《金匮要略浅注》两书研读之后大加赞扬,认为陈氏之书能引人窥仲景辨证施治之奥秘,为了便于后人记,改编为《长沙串注方歌》两卷刊行于世。黄元御 名玉路,字坤载,号研农,另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公元1705年,卒于1758年,山东昌邑县人。自幼习儒,通诸子百家,岁至而立之年,患眼疾,求治于庸医,而至左目终生失明,遂发奋医学,精研《内》、《难》、《伤寒》等医学经典历代名家诊籍,穷究奥旨,统汇医理,精益求精,虽陈疾重症也多能垂手而愈,名噪百里,尊岐伯、黄帝、秦越人、张仲景为四圣,并认为四圣之后,唯孙思邈不失古圣之旨,世上虽医书如林,无一线微通者。其论治主张扶阳抑阴,用药偏于温补。平生著述甚多,关于张仲景学说著有《伤寒悬解》十四卷,《伤寒说意》十四卷,《金匮悬解》二十二卷,《长沙药角》四卷。乾隆帝曾御赐“妙悟岐黄”扁额。廖云溪 清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四川中江县人,廖氏自幼习儒,及长方弃儒从医,曾师事于名医汪百川,尽得其传,又博览医学经典及名家专著,医理精深,医技高超,名噪乡里,于公元1844年,著《医学五则》刊印公世,另将其师《伤寒四字经》增改为《切总伤寒》一卷辑录其中,充实了仲景学说内容。张志聪 字隐庵,清代著名医学家,约生于清顺治、康熙年间(公元1644~1722年),浙江钱塘人,出生于医学世家,自称为仲景后裔,其十一世祖,宦游钱塘,定居于此。志聪自幼习儒,少年丧父,遂弃儒从医,承其祖业,并师事于当时名医伤寒学在家张遂辰,尽得其传。又博览群书,究研医理,自筹资金在杭州胥山建“侣山堂”,广招医界同仁及学子,共同研究、探讨、继承、发展祖国医学事业,誉满江浙。学宗《内》、《难》、《伤寒》、《金匮》,善取历代名家之长,尤对《伤寒》学说探研精深,虽受其师张遂辰关于维护伤寒旧论之观点的影响,又不被这一观点所拘泥,能独创新意,他采用“汇节分章”的方法研究《伤寒》条文,其目的在于“拈其总纲,明其大旨,所以分率也,章义既明,然后节解可释,阐幽发微,并无晦滞不明之弊。”针对当时《伤寒》条文“错简重订”之说,张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本经章句,向御条则,自为节目,细玩章法,联贯井然,实有次第,信非断简残篇。叔和之编次也。”另则,他用五运六气的观点解释六经,可谓伤寒学研究的又一创举,他说:“注解本论,必明仲景撰论之原,方为有本。其序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之说……《阴阳大论》者,《素问》中大论七篇,皆论五运六气,可天在泉,阳阳上下,寒热胜复之理。”“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无病则元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嶂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人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亦其有形,亡乎无影,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奚可哉。”张氏平生著述甚众,在仲景学说领域,历时十年撰成《伤寒论宗印》八卷,《金匮要略注》四卷,晚年著《伤寒论纲目》九卷,又《伤寒论集注》书未成而卒,由门人高士械续篡为六卷。其子张兆璜,承其医业。唐宗海 字容川,清末著名医学家,生于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卒于民国七年 (公元1918年),四川彭县人。先生自幼好学,早年就因博学多识而名闻三蜀,光绪己丑年(公元1889年)举进士,授礼部主事。后因父病,岁至中年方留心医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尤对《内》、《难》、《伤寒》等医学经典,更是刻意研精,其医理宏深,医技超群,因治病多验而名噪遐迩。治学提倡“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受当时西方医学之影响,企图以西医知识来阐释中医基础理论,以求实现其所谓“中西汇”之愿望,是我国医史上中西医汇通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在仲景学说领域,他结合中西医学理论,以陈修园《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为蓝本,进行删削、增补、校正后分别撰成《伤寒论浅注补正》七卷、《金匮要略浅注》初正九卷。另有《血证论》八卷,《本草问对》两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两卷。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其子张祖鉴,长孙张重鼎承其学,另有弟子数十人。蔡宗玉 字象贞,号茗庄,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公无1738年,卒年不详,江西遂川人。出生于医家世家,其家藏医书甚富,自幼受到家父言传身教,加之自己对医学经典《内》、《难》》、《伤寒》、《金匮》及历代名家医籍的刻苦研习,医理精深,病效多验,名噪江浙。晚年以《内经》及《伤寒》、《金匮》为蓝本,集历代众名家之说,再结合己意,六易其稿,撰《医书汇参辑成》二十四卷,其中《六经伤寒辨证》四卷。徐大椿 字灵胎,又名大业,晚号洄溪老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江苏吴江人,约生于公元1693年,卒于1771年。徐大椿自幼习儒,旁及诸子百家,好读道家书,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无不通晓,因其博文多识,曾任翰林检讨并编篡《明史》,岁至而立之本,因家人多病而致力于医学,精究《内》、《难》、《伤寒》、《金匮》及历代名家诊籍,妙悟原理,遂悬壶济人。平生著书甚丰,代表作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等。徐氏对仲景学说十分推崇,曾赞之曰:“仲景《伤寒论》中,诸方字字金科玉律,不可增减一字。”又曰:“仲景之治病,其治脏腑经络,病情传变,悉本《内经》,而其所用之方,皆古圣相传之经方,并非私心自造,间有加减,心有所本,其分两轻重,皆有法度,其药悉本《神农本草》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精微深妙,不可思议。药味不过五六品,而功用无不周,此乃天地之化机,圣人之妙用,与天地同不朽者也。”周岩 字伯度,号鹿起山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公元1832年,卒于1905年,浙江绍兴人,周氏自幼习儒,攻举于业,咸丰六年官至刑部主事,因患病痢,几为庸医误治,遂披览医著,精研医理,尤对《内》、《难》、《伤寒》、《金匮》感悟最深,颇得奥旨,为人疗疾,每取良效,医名大振。晚年方著述立说,历时六载,于公元1904年,以《本草纲目》为蓝本,印证仲景方药,阐析药性、归经及配伍运用,收药一百二十八味,著成《本草思辨录》四卷,另有《六气感证要义》一卷。周氏所处年代,时逢西医刚刚进入我国,他对部分中医自弃自学,扬西抑中现象深恶痛绝,认为中医之弊,不在守旧而在弃旧,推崇清代崇古尊经之名医徐大椿,陈修园、尤在泾等,极力诋毁王清任,而谓唐容川“持中西之平,阐造物之秘,洵为有功医学”。指出西医“遗气化而究形质”,与唐容川“持中西之平”观点相仿。吴谦 六字吉,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1723年,卒于1795年,安徽歙县人。吴氏医理博大精深,医技超群,尤对张仲景之学刻意研精,颇得奥旨,他认为古医书有法无方,惟《伤寒论》、《金匮要略》法方兼备,两书义理渊深,方法微奥,旧注随文附会,难以传信。于是,对两部经典逐条注释,订正讹误,并集二十余家旧注中足以阐发经义者,撰写《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因其知识渊博,曾任太医院院判一职,乾隆年间,奉御命主编医学丛书《医宗金鉴》时,特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置于该书计九十卷的卷首。吴谦不失为祖国医史上,最著名的伤寒学大家之一。杨正 字赐君,清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祖籍四川温江,后定居郫县。杨氏博学多识,天文地理、医药术数无不通晓,尤善长医术,对仲景之学探研最深,诊疾问病,周密详审,处方用药,疗效奇特,名噪一方,参照柯氏《伤寒来苏集》,结合己意撰《伤寒读本》四卷。另著《玉函读本》四卷,《玉函翼》三卷,《伤寒炳鳞》等。马中骅 字骧北,清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昆山(今属江苏)人。中骅自幼习儒,因其父病不治而卒,其母云医术可养生,亦可济世,遂弃儒从医,潜心深研《内》、《难》、《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等医学经典,旁及百家之书,医技日进,省病疗疾,多能随手而痊,求治者甚众,医名大振。后对柯韵伯氏《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两书推崇有加,谓其立言明彻,独出心裁,遂加以校正,刊于1755年。卒年70余岁,其门人周树五得其传。陆懋修 字九芝、勉旃,号江左下工,又号林屋山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公元1818年,卒于公元1886年,元和(今江苏苏州)人。陆氏出身于医学世家,外曾祖王丙(村庄)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先世显,皆通医。懋修为诸生,世家学,咸丰(1851~1861)年间移居上海,精研《内》、《难》、《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等医学经典,恪守仲景家法,博通汉以后伤寒学派诸家诸述。为推柯琴、尤怡两家对仲景学说之阐发,每以两家之论,评述清代诸医之得失。陆氏生平著书甚丰,有《伤寒论阳明病释》四卷,《内经难字音义》一卷、《内经运气病释》九卷等诸书,合刊为《世补斋医书》正续集,又撰有《仲景方汇录》、《金匮方论》、《太阳寒水病方说》等书。朱士铨 清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嘉定(今属上海市人)。朱氏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学医伊始即诵读《内》、《难》、《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深究细研,颇得奥旨,对外感病学造诣颇深,临证喜用经方,谓“冬春伤寒,用麻黄、大小青龙诸汤,投之即愈;识认温邪,用薄荷回苏诸品,则反伤其气。”擅治外感热病,名噪邑里,著有《伤寒一得》四卷。周扬俊 字禹载,清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苏州府(今江苏苏州)人。少年习儒,年近四十方弃儒从医,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十余年,深得奥旨,公元1679年撰《温热暑疫全书》四卷,乃次论温、热、暑、疫诸病,选辑《伤寒论》、《温疫论》原文,详加阐释周氏对仲景之学推崇之至。尝谓“事不师左,其法不立;师左而不师圣人,其理不精”。故尤潜心于阐发仲景精论,取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论篇》,附以己见,编成《伤寒论三注》十六卷;里补注元·赵以德《金匮方论衍议》而成《金匮玉函经二注》二十二卷。秉之桢 字皇士,一子思烜,清代著名医学家,卒年代不详,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之桢自幼资智聪慧,勤奋好学,通晓经史子集,兼通医理,其伯祖秦昌遇为明代名医,受其影响,潜心医学数十载,尤对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研究素深,撰《伤寒大白》四卷等诸书创行于世。张璐 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清初著名医学家,生于公元1617年,卒于公元1699年,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张璐少年资智聪颖,强记好学,习儒兼攻医理。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洞庭山潜心精研医学,平素研究尤以仲景《伤寒论》心得颇多,至康熙六年(1667年)集三十余年研究伤寒所得,撰《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各两卷,祖述仲景原文,条理诸家纷纭之说。《伤寒缵论》取《伤寒论》重新分类,首详六经证治,次列结痞,温热,痉湿暍等杂病,并采喻昌《尚论篇》及各家注说,以发明之。《伤寒绪论》共列一百四十余证,分述诊脉、察色、劫病、刺灸诸法,附载杂方一百四十九首,录先哲方论,其治伤寒宗方有执、喻嘉言,本三纲鼎立说,分太阳病为八类。张氏的学述观点及思想对后世医家研究《伤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吴仪洛 字遵程,浙江海盐人,生卒年代不详,清代著名医学家。吴氏年幼习儒,因其先世藏书甚富,且多海内稀见医书,受其影响每旁览医籍,后潜心探研岐黄之术,尤重视《伤寒论》之学。曾游于湖北、广东、河北、河南等地,学业益精,名噪乡里。平生著述甚多,其中有《伤寒分经》十卷等书刊行于世,此书详注《伤寒论》字句并阐其蕴义,对学习和研究《伤寒论》起到了一定的补益作用。戚赞 字圣俞,清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江苏江阴人。戚氏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聪慧多智,强记好学,博学多识,幼承家技,对《内》、《难》、《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研究较深,医术渐过其父,处方用药,我得心应手,著有《伤寒心法》传于世。何炫 字嗣宗,号令昭,别号也愚、二瞻、怡云、自宗。生于公元1662年,卒于公元1722年,奉贤(今属上海市)人,何氏出身于中医世家,早年习儒,入华亭庠,康熙三十年发贡生,时至何炫业医已历十九代。及年长遂继世业医,潜心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多得要旨,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设义塾以劝学,置义田以育婴,省病诊疾,屡起沉疴,求治者甚众,医名大振。著有《何氏伤寒纂要》、《伤寒本义》、《金匮要略本义》等书。陈士铎 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大雅堂主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陈氏少年习儒,康熙二十六年客居燕京(今北京),得高人传授医理,对《伤寒论》深有研究,著有《伤寒论条辨》等书。刘敞 字苏州,清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江苏仪征人,刘敞幼年家境贫寒,偶得药性赋,遂日诵夜思,潜心研读,其外家万姓,世代为医,家中藏书颇多,供其博览,加之敞强记好学,学问日深,医技日长,所治奇难病证,多能药到病除,医名远扬。尤重视仲景《伤寒》之学,著有《伤寒汇参》等书。喻昌 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江西南昌新建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5年),卒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少年即聪颖过人,经诗子集皆有深研,明崇祯三年曾选贡入都,后削发为僧,兼事医学,精研医理,尤致力于《伤寒论》。应苏南名医钱谦益之邀,移寓江苏常熟,悬壶应诊,医名卓著,与张路玉、吴谦齐为清初三大名医。喻氏对仲景《伤寒论》倍加推崇,赞之曰:“张仲景伤寒论一书,生平著述天苞地苻,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著述甚丰,其中撰《尚论篇》四卷《伤寒尚论后篇》四卷,为《尚论篇》的续篇。此两书详论伤寒六经证治,春月温病,夏秋暑温热诸病及脉法、治方等。其学术多遵方有执,力主《伤寒论》错简说,将《伤寒论》条文重行分类归纳,大倡“三纲鼎立”学说。另有《伤寒抉疑》系喻氏与程云来议论《伤寒论》疑义之辑录,或以“问答附篇”为名,缀于《尚论后篇》。(未完待续)爱家人,学中医
不求赏只求赞 发扬中医造福人类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谢谢!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种赞赏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THE END –
近期精彩文章:【合一学院】2018——2021年文章集萃甲子体质学往期精彩:【合一医学】甲子體質學(一)【合一医学】甲子體質學(二)【合一医学】甲子體質學(三)五气经天【合一医学】甲子體質學(四)九星悬朗,七曜周旋【合一医学】甲子體質學(五)太黅序 (明)弃全道人 【合一医学】甲子體質學(六)出生时间与人体器官信息定位!【甲子體質學】“各终期日”的天象成文(七)【甲子體質學】声音之象(八)【甲子體質學】有关《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之谜(九)【甲子體質學】《辅行诀》五行药性之木(十)【甲子體質學】在医学角度看出生的时间意义(十一)【甲子體質學】体质辨识基础知识之干支(十二)【甲子體質學】体质辨识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十三)【甲子體質學】体质辨识基础知识之四气五味(十四)【甲子體質學】体质辨识基础知识之八卦演变(十五)【甲子體質學】零基础学习体质辨识(十六)【甲子體質學】为什么学习体质辨识及意义(十七)【甲子體質學】筑基升级在起航(二十)
《难经》系列
【甲子體質學】《难经》白话解:第一难,中医把脉的原理(26)
【甲子體質學】《难经》白话解:第二难,中医把脉第一步定位(27)【甲子體質學】《难经》白话解:第三难,中医把脉诊断病脉和死脉(28)
【甲子體質學】《难经》白话解:第五难 诊五脏脉的指法(30)
【甲子體質學】怎样学好《难经》(31)【甲子體質學】《难经》白话解:第六难,脉象的阴阳虚实(32)【甲子體質學】《难经》白话解:第七难,脉应六气影响(33)【甲子體質學】《难经》白话解:第八难,把脉断人生死(34)【甲子體質學】《难经》白话解:第九难,数迟分臓腑(35)《扁鹊内经》两篇【甲子體質學】以《扁鹊鏡经》释五十营(36)【甲子體質學】《扁鹊鏡经》之脉息篇(37)【甲子體質學】大寒~运气始终(38)【甲子體質學】壬寅起何时?由一篇文章引起的思考(39)【甲子體質學】《扁鹊鏡经》之八舍篇(40)【甲子體質學】《扁鹊鏡经》竖版图书(41)【合一医学】
2018年文章
【合一医学】第三期:金元四大医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合一医学】第14期:焦勉斋针刺手法精要
【合一医学】第17期:明经典针理 悟古法针道 播四海针情 ——我的针灸、中医从业之路
【合一医学】第19期:“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版)
【合一医学】第26期:董針胡文智醫師真傳弟子-李仲其(賢其)醫師-「最新實用董氏針灸奇穴」上海初級班招生
【合一医学】第28期:董公針灸胡文智真傳研究院——最新實用董氏針灸奇穴上海初級班
【合一医学】第30期:关于颈椎病病因的身心灵剖析及治疗方案解析
【合一医学】第37期:董公針灸胡文智真傳研究院—董氏針灸奇穴上海初級班
【合一医学】第40期: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之子张晓彤:我们正在见证中医药的消亡
【合一推荐】最新實用董氏針灸奇穴上海研習初級+中級專班(上)
法
2019年文章
【合一医学】第52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二)【合一医学】第53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三)【合一医学】第54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四)【合一医学】第55期:关于带状疱疹的那点事儿(内含真实案例)【合一医学】第56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五)——穴位定位【合一医学】第57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六)——穴位定位【合一医学】第58期:己亥(2019)猪年五运六气探微,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合一医学】第63期:2019爱耳日,爱护耳朵从耳穴压“逗”开始——欢迎您来体验来!!!
【合一医学】第66期: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倶生,万物以荣。
【合一医学】第69期:招募耳穴体验者,3月3日爱耳日,合一耳穴堂举办“爱耳月”义诊
【合一医学】第81期:阴阳九针培训资料【合一医学】第82期:董氏针灸减肥【合一医学】第83期:论中医的时间节律【合一医学】第84期:“董氏奇穴”的特点、理论基础及“奇穴”发挥整理1-1(上)【合一医学】第85期:阿是穴斜刺治疗肌肉劳损的机理和肌肉劳损的预防【合一医学】第86期: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一医学】第87期:耳穴之两补三健脑肝脾,催理降解利眠收【合一医学】第88期:头针基础【合一医学】第89期:头皮针、耳针【合一医学】第90期:道家绝学——阴阳脉针【合一医学】第91期:九个动图让你秒懂脉象【合一医学】第92期:腰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合一医学】第93期:脉象中的脉晕(上)【合一医学】第94期:脉象中的脉晕 (中)【合一医学】第95期:脉象中的脉晕 (下)2020年文章【合一医学】第102期:希望非典后遗症不再发生,中医全面介入治疗
【合一医学】第103期:《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年交接起始日考辨 【合一医学】第104期:《黄帝内经》中的北斗历法知识
【合一医学】第107期:中医治疫病效果显著,武汉市要求定点医院所有患者用上中药
【合一医学】第109期:大鱼际的妙义——教你如何用手诊病治病
【合一医学】第111期: 零基础学耳穴讲义(十)——穴位定位
【合一医学】第116期:天书“河图洛书”之谜——上古星图,宇宙魔方!
【合一医学】第120期:自从弄懂《伤寒论》病程日数的辨治意义,患者都夸料事如神
【合一医学】第124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十一)——治疗原则 【合一医学】第125期:日本针灸巨匠泽田健先生之绝穴绝学
【合一医学】第130期:足部反射区理论的前世今生及若石足疗法简介
【合一医学】第131期:小腿、踝、足部解剖基础与部分功能简介
【合一医学】第134期:足部反射健康疗法其余反射区 【合一医学】第135期:东汉铜六壬栻盘考
2021年文章【合一医学】第142期:“医不叩门,道不轻传”是为什么?【合一医学】第143期:腧穴命名中的学问【合一医学】第144期:铁板神数简介及查询【合一医学】第145期:天元紀大論篇 第六十六(注音版)【合一医学】第146期:耳尖刺血的妙用【合一医学】第147期:《连山》、《归藏》探秘【合一医学】第148期:西医眼中的痛风【合一医学】第149期:五腧穴之肺经【合一医学】第150期:伤寒舌鉴【合一医学】第151期:如何学中医古文?送你12法!(附文言文学法)【合一医学】第152期:《伤寒钤法》全文【合一医学】第153期:中医名词释义【合一医学】第154期:《伤寒钤法》医案两则【合一医学】第155期:《伤寒论》之六经辩证【合一医学】第156期:《伤寒论》112方(按药味数量排序)【合一医学】第157期: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合一医学】第158期:中药思维导图【合一医学】第159期:方剂思维导图【合一医学】第160期:《难经》注音版【合一医学】第160期:《难经》繁体注音版补遗【合一医学】第161期:唐代五运六气奇门遁甲学天元玉册28卷(明代版)【合一医学】第162期:《伤寒钤法》医案三则【合一医学】第163期:有关“伤寒几日几日”78个立论汇总【合一学院】2022年《钤法》学习详解【合一医学】第164期:脉法四言真诀【合一医学】第165期:临床问诊单【甲子體質學】以《扁鹊鏡经》释五十营(36)2022年文章【合一医学】第173期:小儿舌诊108课之(52~62) 【合一医学】第174期:小儿舌诊108课之(63~75)
五运六气七篇大论:
【合一医学】第186期: 六元正紀大論篇 第七十一(注音版)
(1)
【合一医学】第198期:病机十九条的针灸处方释义!(收藏版)
【合一医学】第207期:祛病书.选全图注.刘思孔.民国三年钞本.1914年
【合一医学】第208期:太乙本《素问(49)脉解》】即《⑹太沖.巳丙》
史记集解:
【合一学院】《史记集解》礼书第一【合一学院】《史记集解》乐书第二【合一学院】《史记集解》律书第三【合一学院】《史记集解》历书第四
【合一学院】《史记集解》天官书第五【合一学院】《史记集解》封禅书第六【合一学院】《史记集解》河渠书 第七【合一学院】《史记集解》平准书 第八【合一医学】第211期:从方术的角度解读经方剂量之秘【合一医学】第212期:伤寒113方【合一医学】第213期:慢读《九眞要》【合一学院】一张世界风水长图,看清世界未来局势【合一学院】《桂本伤寒钤法》APP公测【合一学院】时空钤法网络义诊开启,欢迎加入癸卯(立春)之年提前赏兔零基础《桂本伤寒钤法》初中级终身学习课【合一医学】第214期:中國各朝曆法及其基數變遷【合一医学】第215期: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和常用筋结病灶点【合一医学】第216期:据天回医简校读《内经》五则【合一医学】第217期:四川成都天回汉墓医简的命名与学术源流考【合一医学】第218期:《时空钤法》百人读书筑基【合一医学】第219期:康治本是现存《伤寒论》最古老的原始型本【合一医学】第220期:中医巧用“附子”,谨记35条【合一医学】第221期:《伤寒论》生僻字全解【合一医学】第222期:伤寒论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合一医学】第223期:《伤寒论》多版本对比学习(节选)【合一医学】第224期:《伤寒论》多版本对比学习(节选2)【合一学院】《天回医简》整理出版新闻发布会文字稿【合一学院】《时空钤法》千帆计划【合一医学】第225期:望诊源流(上)【合一医学】第226期:望诊源流(下)【合一医学】第227期:心律失常治法探讨【合一數術】太乙神数入门【合一医学】第228期:历代伤寒学家简介(上)【合一医学】第229期:祝由治病之法【合一医学】第230期:2023逐字逐句释七篇,再启程【合一学院】《尚書》 堯典 、舜典 、大禹謨【合一学院】道藏——长生胎元神用经【合一学院】河图、卦象(连山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