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了点,过来答一下。
我们国家现行会计准则对于外币报表折算这一块,采用的叫“现行汇率法”。
也就是资产负债表按照现实汇率折算,实收资本按照历史汇率折算,利润表各项目按照当期平均汇率(或者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然后倒挤汇兑差额。
这个体系,跟整个财务报表体系是一致的。具体如下:
对于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和负债,境外经营主体(境外子公司)是单独以外币核算自身的资产负债的。为了保证以外币核算的资产负债和以人民币核算的资产负债有着相同的比例关系,因此必须采用统一的汇率进行折算(意思是这个意思,但是事实上并不够准确的,这里只是讲个理论。毕竟还涉及到一个货币性项目折算之后影响利润表的问题)。资产负债是时点数,自然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最为合适。当然这块也有点不伦不类的问题,不过都是理论上的,不重要。
对于利润表项目,按照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或者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进行折算。实际上,由于利润表核算的是企业的成本费用和利得损失,要从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而利润表本身只反应一个会计期间的经营状况,而且数字都是期间数,因此发生一笔折算一笔是合理的(成本费用,毕竟不如资产负债那样具体,可以说资产负债是现时的,而利润表上的成本费用利润啊,都是过去的)。或者,按照一个平均汇率折算一个期间的数字,也是合理的。另外,利润数字的折算影响到了所有者权益项目,这个见下文。
对于所有者权益项目,主要按照历史汇率折算。这里先说一下,整个目前的财务报表体系,对于所有者权益这块全部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这块不明白可以直接评论问我)。因此,在外币报表折算时,也要体现这个原则。实收资本和股本按照历史汇率折算这个是必须的。因为涉及到大量中外合资企业,企业成立前签订协议时,外方以外币出资,中方以人民币出资,双方股权比例1:1,出资额按照出资日的即期汇率计算确定。如果后续汇率发生变动,这时候再去按照即期汇率折算实收资本和股本,那么就会出现因为外币折算改变了一开始的所有权比例(大概意思,例子各类课程上有)。当期提取的盈余公积按照当期平均汇率折算,以前的自然就是按照相应年度的平均汇率折算。毕竟盈余公积是个累积的项目。未分配利润就是把利润表的净利润(这里净利润是利润表最终结果吧,而且严重影响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项目,因此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某些项目采用了相似的处理方法。如果你净利润拿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去折,盈余公积还拿平均汇率去折,这两相减是个什么意思?显然不合理。)拿过来,然后减去提取盈余公积,得到的数字。然后倒挤一个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扔其他综合收益去,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