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是可以在特定时间、按特定条件转换为普通股票的特殊企业债券。转债是企业发债的常见方式之一,因其兼具债权和期权的双重属性,一度备受市场青睐。然而,近期可转债的转股价格下修难破局,许多银行的转股率不足1%。
据了解,重庆银行发布公告称,截至2023年6月30日,尚未转股的重银转债金额为129.99亿元,占重银转债发行总量比例为99.9958%。同时,多家上市银行密集披露可转债转股情况,整体来看,可转债的转股率偏低,只有5家银行的可转债转股比例超过10%,有12家的未转股比例甚至超过99%,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银行转债转股率较低的情况,有分析认为主要还是因为银行股近期表现较为低迷所致。此外,不少银行转债的转股价格远远高于正股价格,许多投资者不愿转股,而选择等待赎回。
可转债转股价格下修是解决转股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可转债下修指的是在可转债存续期限内,上市公司往下调整可转债转股价格的行为。可转债下修通常能够刺激可转债的转股,避免出现赎回风险。
然而,可转债转股价格下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市场上主流的可转债转股价格下修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股东大会决议进行修改,另一种是通过优先股方案进行修改。但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需要获得股东的支持,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通过。
此外,可转债下修还会面临许多政策和税收问题。比如,《企业债券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企业债券募集和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债券的募集规模、发行价格和用途等事项进行公告和报告,如何下调可转债转股价格需要考虑到这些规定的合规性。
综上所述,可转债转股价格下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解决转股难题,避免可转债数量过多导致的赎回压力;另一方面,公司需要考虑到政策、税收和股东意见等多重因素,谨慎对待可转债下修问题。在这个背景下,银行可转债转股率仍然难以提高,投资者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