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视界:假若英语考了130,看英语电影,仍云里雾里,你感觉怎样
#河南高考300分以下考生近20万#
众所周知,高考英语满分150分。假若你一不小心考了个140+,你可能说,我爱死英语了;反之,假若你拼了无数脑细胞,仍考了个50-,你会说,你爱英语吗?还有一种情况,假若你考了130左右,可是,当你听英语新闻或看英语电影时,仍然是云里雾里,你对英语的感觉是什么呢?
#校长副校长接连落马高校迎新书记#
英语考试中,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是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全国性教学考试。为了能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分得一杯羹,各类校内、校外辅导班纷纷开办,遍地开花。
就这样,英语考试渐渐从一门学科的考察变成了一门产业,也是衡量学校成绩和教育官员政绩的标准。与此同时,某教授直言“过度的英语学习让我国的教育质量遭受打击”。
在历来反对“全民英语”的声音中,有两个理由呼声最高。除了浪费资源消耗精力外,还有就是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方式已经弱化了对汉语的学习。
事实上,“中国式英语”、“哑巴英语”依然环绕在我们周围,不少学生外语能力还停留在中低端水平,听不懂英语原版电影,同声传译人才和书面翻译人才等高端外语人才依然严重缺乏。
笔者想追问的是:我们为何要有这种教育指标的行政评价?
捷克籍法裔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说:一个画家要获准参展,一个公民要得到签证去海边度假,或是一个足球运动员要被召入国家队,首先,必须具备各种关系,弄全各式各样的有关证明(门房的,工作单位同事的,公安局的,党支部的,企业委员会的),然后交由专门指派管辖此事的官员对这些证明加以综合,评估,复审。证明里所表明的一切,与该公民的绘画才能、射门能力或是非去海滨疗养不可的健康状况毫无瓜葛。问题只在于一回事,即在于所谓的“公民政治面貌”(公民说了什么,想了什么,表现如何,是否积极参加会议和五一节游行)。由于一切(包括日常生活、晋级和度假)都取决于公民得到怎样的评价,因此,所有人(为了进国家队踢球,为了办展览,或是去海滨度假)都不得不好好表现,以获好评。
对于一般的平民百姓,若能熟悉运用一些常用英语口语,若能看懂经典原版英语电影或能听能哼一些经典英文歌曲,谁还会在乎英语的难与易、重或轻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