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项针对全球每日环境细颗粒物(PM2.5)的新研究,仅有0.18%的土地面积和0.001%的人口处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安全水平。尽管在截至2019年的二十年中,欧洲和北美的每日污染水平有所下降,但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污染水平却有所增加。实际上,全球大部分地区超过70%的时间都存在着污染超标的现象。
首次对全球范围PM2.5进行研究
这项研究是世界上首次对全球范围内的日常环境细颗粒物(PM2.5)进行的研究。然而,由于全球缺乏充足的空气污染监测站,PM2.5数据并不完整。现在,莫纳什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院的郭玉明教授领导的研究发表在《柳叶刀行星健康》杂志上,提供了PM2.5分布的地图,并展示了全球PM2.5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变化情况。
研究团队采用了传统的空气质量监测观测、基于卫星的气象和空气污染探测器、以及统计和机器学习方法,以更准确地评估颗粒物。特别是,该团队在创新的机器学习方法上做出了全球集中的努力。研究表明,在过去二十年中,每年的PM2.5浓度和高PM2.5值在欧洲和北美的暴露天数上有所减少,但在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暴露天数上却有所增加。虽然PM2.5阈值仍存在争议,但在全球范围内,它仍然是环境健康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具体数据
除此之外,研究表明,虽然全球PM2.5污染超标天数略有下降,但到2019年时,全球超过70%的时间,仍然超出了PM2.5浓度高于15微克/立方米的超标高位。在南亚和东亚地区,污染超标天数甚至达到了90%。
另外,研究表明,在2019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PM2.5污染超标天数显著增加。在全球范围内,从2000年到2019年,年平均PM2.5值为32.8μg/m3。最高的PM2.5浓度分布在东亚地区(50.0μg/m3)和南亚(37.2 μg/m3),其次是北非(30.1 μg/m3)。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8.5 μg/m3)、大洋洲其他地区(12.6 μg/m3)和南美洲(15.6 μg/m3)的年PM2.5浓度相对较低。根据世卫组织2021年的健康安全规定,全球仅有18.0%的土地面积和全球0.015%的人口处于安全范围内(年平均值为10μg/立方米)。此外,超标的PM2.5浓度显示出不同的季节性模式,例如中国东北部和印度北部在冬季(12月、1月和2月)PM2.5浓度会升高,而北美东部地区的PM2.5浓度则在夏季(6月、7月和8月)较高。此外,南美洲的8月和9月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6月至9月空气污染也相对较高,这些都是需要引起关注的。
郭教授指出,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对室外空气污染现状及其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深刻理解。有了这些信息,政策制定者、公共卫生官员和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评估空气污染的短期和长期健康影响,并制定空气污染缓解战略。
应对空气污染
PM2.5超标时,居民应尽量留在室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①及时关闭好门窗;
②保持室内清洁干净,避免室内空气再污染;
③可使用加湿器、洒水等方法保持空气湿度适宜;
④有条件的室内开启空气消毒机。
这里推荐使用雷神等离子空气消毒机,不仅可以有效消除PM2.5,还可直接快速杀灭空气中的细菌与病毒,对物体表面也有优异的消杀效果。
此外,雷神等离子空气消毒机还具备了除醛、去除异味、增氧功能。可在人机共存的状态下实时动态消毒, 净化室内空气。保护人们的健康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