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
▲ 云雾缭绕下的500千伏建太甲线252号塔。500千伏建太甲线跨越崇山峻岭,运行维护难度较大。以往这些路途遥远、地形复杂的输电线路都是通过人工、无人机等方式巡线,易受天气制约,现有的在线监测设备功能单一、信息集成度不高。而此次安装的非电气量集成传感器,就相当于在输电线路上聘请了一个24小时在岗的“全能管家”,能够实现输电线路的实时数字全景监测。
▲ 工作负责人正在召开安装工作班前会,对工作班成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南方电网的带电作业人员身着特制屏蔽服,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度带电作业,“金丝铠甲”保护着作业人员进入强电场环境不受任何伤害。
▲ 带电作业人员上塔前对对讲机装备进行最后调试。高海拔山区天气多变,对高空作业人员是一种巨大挑战。
进入强电场环境后,作业人员开始为输电线路安装全景智能监测装置。
据该传感器研发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员王志明介绍,该传感器可直接安装在电线上,它具备“千里眼”、“顺风耳”、“通灵鼻”和“飞毛腿”等功能,能实现多种输电线路日常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实时监测。
▲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员王志明千里眼:指传感器内集成的可见光和红外摄像头,可监测线路目视环境和温度环境,及时发现施工、鸟巢、山火等安全隐患。
顺风耳:传感器可记录导线电流和温度,振动频率、幅度和舞动轨迹等数据。
通灵鼻:传感器可感知线路周围环境温湿度、气压情况,气象信息全掌握。
飞毛腿:通过传感器收集的巡检信息,能实时传送到监控中心。
感应自取电 7*24在岗该传感器自带四只“握爪”,牢牢“抓”住电线,不仅能测量信息,还能给自己供电,这就是传说中的自取电功能。
▲ 传感器用于感应取电的“握爪”。通过电磁感应的原理从交流电线上获得电能,无须接触导体。依靠这种感应自取电,传感器就不会受天气影响,能实时提供输电线路的状态数据。
电力工人日常对线路巡视时,可采取的方式和使用的设备有很多,我们来对比一下:传统输电线路监测设备:功能单一,需要安装多种类型设备,信息集成度低。人工爬山巡视:耗时费力低效率,甚至存在因树木生长过快,距离高压线太近导致的漏电、山火风险。直升机、无人机巡视:巡检效率大大提高,但必须“见天行事”。※非电气量集成传感器:实时监控,不惧恶劣天气,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发现异常并及时告警。非电气量集成传感器这位“全能管家”的出现,让输电线路巡检效率大大提升,从过去人工巡线每月一次到24小时实时掌握输电线路动态,大幅降低一线员工工作强度,用科技的力量守护万家灯火。
▲ 正在登塔的带电作业人员。
云南电网500千伏以上重要输电线路较多、高海拔地区人工巡线难度大,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与南网数研院率先开展此次非电气量集成传感器带电安装和试点应用。据了解,今年南方电网公司将在重点交叉跨越区域安装传感器100套。
▲ 2名等电位电工正在安装非电气量集成传感器 。南方电网公司将通过数字电网建设,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的现代化电网。
在海拔3000米的500千伏建太甲线
南方电网的电力工人们身穿特制屏蔽服行走在高压电线上带电作业安装输电线路集成传感器这是国内首套输电线路全景智能监测装置标志着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技术实现跨越式突破央视新闻对此次作业进行了全程直播高海拔超高压线路带电作业现场有多震撼?
输电线路集成传感器到底是个啥?数字电网黑科技如何全天候守护线路安全?小新带你一一了解穿越500千伏电场
看“云端”上的带电作业 500千伏建太甲线252号塔位于金沙江边、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下。工作场景山高谷深,雪山大江同在,地势雄奇,恢宏大气。




输电线路专属“全能管家”
全天候守护输电线路安全 “全能管家”管些啥?作业人员一同带上高空的数字电网“黑科技”,国内首套输电线路全景智能监测装置——非电气量集成传感器长这样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它是基础! 作为数字电网感知层的基础元件,该集成传感器各项在线监测信息通过自动汇集与处理,成为电网运行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为数字电网建设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赋能、柔性开放、绿色高效
电网央企多措并举
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形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
现代供电服务体系
使电网更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
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科技创新进行时
数字化转型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
国资央企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向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迈进
———— / END / ————责任编辑丨张丽娟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