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术星球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 | 施尼斯
刘慈欣是很典型的理工加马列教育出来的头脑,要说对社会、对人性有多深刻的思考那肯定谈不上;也许无意识触及了很多重要话题吧,于是学院派们可以阐发来阐发去了。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我觉得自由主义者也要面对刘慈欣小说中的问题。宽泛点说,自由主义者,尤其是当代中国自由主义者,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把共同体的存续视作理所当然的。但当然不是这样。
如果我们承认,共同体的存续是一项成就,而非当然给定的前提,承认存在残酷的国际竞争、战争,自由制度有各种成本,那么接下去要问的就是,
自由社会需要何种教育体系、公民品格、社会风气?
“让自由社会活着”乃至仅仅“让我们这个(未必自由的)社会活着”这一目标是不是可以为一些不那么自由的举措提供证成?
还是说,自由本身的积极影响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比如说自由可以使国家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从而所向无敌,根本不必担心外敌入侵之类的紧急情形?(给美国当宠物的一些东亚国家及地区的晚近状况加剧了这种错觉?)
在地球面临灭顶之灾必须作出残酷抉择时,扯扯人的尊严之类的挺用爱发电的,道德不应该沦为煽情加非理性,这种空洞呼唤只是闭眼不去面对问题,或者至少是给出了太过轻易的答案。
每个人都听过的电车难题不是想告诉我们后果主义是错的,人的尊严至高无上,而是揭示了,这两种思路在道德直觉上都有深刻的根据,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比如自由社会对公民提出的自由品格要求往往被低估了,宽容等风范说来容易做来难,特别是,当代中国自由派的宽容要求其实往往是反抗宣言,也许要在那个大写的反抗对象消失后,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宽容之难。
另外,共同体身份认同对善好生活的意义往往被自由主义者低估了,也许,当下的国际环境可以给中国自由派一种“在别处”的身份认同,从而弥补了这一缺失?等等。
来源:学术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