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 5 月 24th, 2025

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都精神多了。

文/成如梦

编辑/郑亚文

“发疯文学”在互联网上走红之后,有人来到王小常的店铺,觉得她店里的东西很有意思,然后把她当“陪聊师”,聊了半小时,走的时候给她发了0.01元的红包。王小常有点哭笑不得,觉得还不如不给钱。

也有什么都不买的人留言说:“要是我中彩票,一定把你们店铺的东西全部买下来。”

“90后”王小常经营着一家创意店铺,用她的话来说,“卖的是创意而不是产品”。她把她灵光一现的想法用不同的方式印在不同的产品上,进店消费的人都是因为喜欢这些产品的风格。

她店铺里什么都卖。表现“不想干活”寓意的胸针、自嘲“学术垃圾”的钥匙扣、写着“格兰芬多休息室”的门贴、体现“社恐人”心声的帽子。她说之后还想做帆布袋、杯子、T恤这些很喜欢但还没有尝试的单品。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店铺的一些产品

她是没什么存在感的店主(虽然是一个主理人,但很多事都得亲力亲为),是情绪稳定的客服(忍常人所不能忍),是熬夜加班的“设计狗”(店主也要熬夜加班作图)。她有多重身份,但她最喜欢身为“设计师”的那个自己,会“脑暴”、反复打磨做无数次样稿,有时候新品出来,她能爱不释手的玩好几天。

对于赚钱这件事,她则显得很佛系,“好玩才是第一位,赚钱得往后排排”。

“211”大学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北京姑娘

2015年,在大学里念着工科专业的王小常,第一次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担忧,她觉得工科专业对于女孩子来说不好找工作,尽管她念的是一所“211”大学。

大学的时候,王小常遇见一个很喜欢的英语老师。加上她英语成绩也挺好,觉得可以学英语当翻译或者编辑,于是她转去了英语专业。

临近毕业时,王小常到一家国企做文字编辑实习生,“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清闲的像养老”。她觉得这样的日子没意思,内心还是想做一些创造性的事情。如今被社会“毒打”多年的王小常回忆起来,觉得那是一份“神仙工作”。

后来她又去媒体做过实习记者,也出过一些爆款文章,实习了8个月,单位确定要留用她。临门一脚的时候,她又“跑路”了,“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成为导火索,就是单纯的不想干了”。

两段不算长久的实习经历,让王小常认清她自己,“我就是不想打工,既没有时间自由,也没办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内心那个充满“创造性”的王小常又复活了,她决定创业。

而事实上,命运的注脚早已写下。

王小常出生在北京一个“体制内”家庭,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有朋友开玩笑称她出生就在“罗马”。

但王小常本人却不以为然,“北京有什么好的”。她更羡慕浙江的朋友,从小就可以在经商的氛围中长大。现在,她在北京创业做电商,她也觉得生活在杭州更好,“北京的各方面成本都太高了”。

王小常的父母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但王小常却像是基因突变一样,一心想着经商。

刚上小学的时候,别的小朋友聚在一起玩“过家家”,她一个人在家里,把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玩起“做生意”的游戏。她自己当商人卖衣服,又当买家买衣服。买卖结束之后,房子里通常一片狼藉,“总是妈妈来收场,所以我小时候没少挨骂”。

上大学的时候,王小常喜欢一个乐队,她做了很多乐队的周边商品。当时赶上网购流行,于是她跑去开了一间淘宝店,将乐队的周边商品上架到网店,“几百件很快就卖完了”。

后来,她在情人节卖过玫瑰花,接到过很多几百元一笔的大单。她也拿着拍立得站在街头,帮路过的游客拍照,拍一张照片,她收费10元钱。

但身为学生,王小常的每次创业都是浅尝辄止,想着总是要回到找工作的轨道上。直到从国企和媒体公司实习结束后,她“脱轨”了。

2019年,她决心给自己打工,于是开始在淘宝创业。

每个人都需要表达的空间

上大学的时候,王小常就总喜欢往门上贴点什么,彰显她的气质与特色,但是一直没找到特别满意的贴纸。

后来创业的时候,她做的第一款产品就是门贴。她前前后后做了几十款,把想到的“梗”都印到了门贴上——“猛男妙妙屋”“不醒人室”“午夜心碎俱乐部”“学术交流中心”等等。这些产品意料之中的受欢迎,单价6元一个的门贴,王小常陆陆续续卖出去了2万多个。

青春、张扬的大学生们,把“学术交流中心”“午夜心碎俱乐部”这些标签一起贴在门上,尽情地彰显他们的与众不同。有一次,王小常刷到大学辅导员的朋友圈,看到辅导员的新学生也贴了她设计的门贴。

门贴

这是她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大家是需要这种反差感,来表达个性的。

后来,创意门贴在全网爆火,很多商家蜂拥入局,还有商家发散思路,做起了门牌。王小常的店铺流量自然被分流了,销量也有所下滑。不过她也无所谓,“产品的爆发周期本来就是有限的,与其黯然神伤,不如将时间花在研究新品上”。

于是,王小常又做起了钥匙扣,印着“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精神好多了”“早日退休”“存款过亿留念”“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等话语的钥匙扣,再次成为她店里的爆款。

钥匙扣的文案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商品评论区挤满了买家的好评,“人有时候需要一点不正常”“完全是本人”“是我的状态没错了”“礼物是送朋友的,他觉得很有意思”。

买家把它们挂在书包上,笔袋上,U盘上,彰显他们的个性和“不正常”的生活态度。似乎挂上“学术垃圾”的钥匙扣之后,即使科研没有结果,也没太多关系。还有人把“霍格沃茨学院”的胸针别在衣服上,试图在成年人的生活中,给童年留下一个小小的角落。

王小常还做雨伞,伞上简单粗暴的印着“我有伞”三个字,很多人都在评论区接上了这个“梗”,“拥有了这把伞,你就是下雨天街道上最得瑟的人”。

“我有伞”这三个字把本来应该内收的想法明晃晃地摆在台面上,这是年轻人擅长的事。他们用各种方式,抵抗让他们不断长大,不断成熟的岁月。好像撑起这把伞,就回到小时候的下雨天,你开心的告诉同桌,“今天我带伞了呢”。

简简单单的文案,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获得了短暂的快乐。这些互动也让雨伞的创意形成了一门生意。

做雨伞的时候,王小常每到雨天都特别开心,总会拿着伞出门感受雨雾。有一次,北京下起了特大暴雨,她被拦在路上。她没有着急回家,还拿着伞在雨里不停地拍照,她喜欢这种被大雨包围的感觉,“很有氛围感”。

那时候,王小常就觉得,“做设计、卖产品”这件事已经完全融入了她的生活,她享受这种用创意表达内心的过程。

王小常很少会思考产品面市之后能不能卖得好,更多时候,她都在认真思考她自己喜欢什么,“觉得什么好玩,就做什么”。对于未来,她也没有太多预期,产品只是她用来表达生活态度的一个寄托,她希望更多人愿意通过她的产品表达自己。

关怀“不正常”年轻人

关怀一些像她一样,“不太正常”,不太主流的人,是王小常开店的初衷,也是店铺名称“不正常青年关怀中心”的由来。

“发疯文学”在互联网上流行之后,经常有人被王小常店里的产品吸引进店,下单之后,很多人还会分享给周围的朋友,还有人一买就是好几件。

在后台,王小常也时常收到买家的“小作文”,他们向王小常倾诉他们的情绪问题,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不被周围人理解使他们感到困扰。

偶尔,王小常也给他们回信,不忙的时候会陪他们聊天。今年上半年,她遇见一个性格很合得来的人,她还以为对方是“90后”或者“00后”,结果是一个“70后”,她很意外。这个玩摄影的“70后”大叔极具“网感”,他和王小常交流对产品的想法,给她推荐摄影器材,还相约有机会线下见面。

这也让王小常意识到,“反骨”不限年龄,中年人也需要适当展示他们的情绪与想法,她的产品也不止适合“90后”“00后”年轻人。

谈起“发疯文学”,王小常说可能大家都太苦了,无论是上班还是上学,很多人的压力太大,需要发泄的渠道。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里,很多人会觉得他们自己不正常,但其实在互联网上发泄情绪的人很多。

从奶茶品牌“乐乐茶”的新品销量中也能看出来,“乐乐茶”推出的新品“一拳!”系列,被人形容“疯的不轻”,网友一边震惊一边“打卡”,很多店铺备货一个半月的杯子,不到一个星期就卖光了。

图源:乐乐茶官方微博

现在的“00后”“10后”大多性格外向,他们是比较喜欢彰显个性的一代人。将这些印着类似“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都精神多了”的产品带上出门,也是他们勇敢表达的一种方式。

作为“90后”,王小常觉得她自己相对保守,有些产品带出门时,她也会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接下来,她还是想尝试一些更直接的东西,她希望更多人能够在这些东西里找到认同感。

Avatar photo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服务平台
跨境人脉通
选品平台
U选Market
展会&沙龙
群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