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 7 月 13th, 2025

原标题:资讯|亚马逊近期大规模封号的来龙去脉

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上因被认定违规而被封号的情况,早已不是新鲜事,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经常出现的是被封号之后,卖家通过申诉、和解等各种方式得以恢复账号,继续经营。但是此次的封号事件,来得太猛烈,不光是针对出现违规的大卖,而且也发生在很多中小卖家身上,且呈长期化、难以恢复正常的趋势。这段时间,又有大批中国卖家账户收到亚马逊的邮件后被封。那把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已经重重落下了。

(一)《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引发的血案

2021年6月13日,美国知名财经类媒体《华尔街日报》发布了一篇题为《虚假评论和排名仍然是亚马逊平台的一个大问题》(Fake Reviews and Inflated Ratings Are Stilla Problem for Amazon)的文章,作者妮可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指自己在亚马逊上买了一款中国卖家的移动电源,亚马逊网站显示这款电源为5星好评。作者在收货之后,发现商家附送了一张面值35美元的小卡片,只要购买者给出了好评,就可以兑换这张礼品卡。而此举明显属于卖家采取以利益引诱买家给好评的违规做法,违反了亚马逊平台关于要求真实评论的基本原则。文章发出之后,立即受到亚马逊平台的重视,随之雷霆出手关停了一大批有类似给客户小利引诱好评、故意刷单刷好评行为的中国卖家账户。这篇文章的问世可以看作是此次深圳跨境电商平台被大量封号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当然,这篇文章只是明面上的导火索。而暗地里的导火索则是这样一条新闻,其影响还在不断发酵之中: 2021年5月6日,网络安全公司Safety Detectives在其官网发布题为《从泄露的数据库看亚马逊的虚假评论如何操纵》(Amazon Fake Reviews Scam Exposed in DataBreach)的文章,指发现了一个疑似服务器地址在中国国内的AWS Elastic Search数据库(高达7GB),数据库内容均与亚马逊上的虚假评论组织有关,其中1300多万条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直接交流信息显示,这些客户愿意提供虚假评论,以换取免费产品。亚马逊的合规团队及其它一些安全团队,正在顺藤摸瓜,后续影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不少中国卖家或涉事机构和个人可能会陆续收到来自亚马逊的邮件甚至美国的律师函。

(二)亚马逊公司在美国内及欧洲正面临巨大压力

目前,亚马逊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1.7万亿美元,股价高达3500美元,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2020年亚马逊的年度利润达213亿美元,几乎翻了一番。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民众的满意度下降和政府更严格的审查,越来越多的民众特别是美国国内的民众认为亚马逊公司正在成为一个垄断巨头,导致用户选择范围减少、用户体验和满意度下降。而美欧等西方国家政府则将关注点放在了税收、反垄断、数据搜集、隐私保护等敏感问题上,纷纷出台法案或政策对诸如亚马逊公司等互联网巨头进行约束,并发起反垄断调查乃至诉讼。

2021年6月11日,针对亚马逊、苹果、Facebook和谷歌等4家美国互联网巨头,美国众议院两党议员提出了一份包含5项法案的反垄断改革方案,拟禁止这些互联网科技巨头拥有明显存在利益冲突的企业,甚至拥有某些产品和服务。美国政府将加强对互联网科技巨头公司的并购审查,如果法案在参众两院都获通过,这4大科技巨头将不得不彻底变更商业行为,今后不仅不能有钱便任性随意收购,甚至还可能面临被拆分的巨大风险。

6月15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任命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以强烈的反垄断立场著称的莉娜·汗(Lina Khan)为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主席,而该机构正在调查亚马逊公司是否存在垄断行为。

6月10日,同样来自于《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由于数据隐私问题,亚马逊欧盟总部所在的卢森堡的数据保护委员会(CNPD)已向欧盟其他26个国家数据保护机构分发了一项决定草案,该决定草案提出制裁亚马逊的隐私问题,并提议对亚马逊公司处以4.25亿美元的罚款。这可能是在欧盟隐私法之下,迄今为止开出的最大罚单。

6月25日,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发布公告称,该部门启动正式调查以搜集更多有关亚马逊和谷歌未尽力打击商品“假评论”的讯息,从而判断这两家互联网公司是否违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法律。从被政府监管这一角度来看,亚马逊公司虽然赚得盆满钵满,但也是压力山大、麻烦缠身,稍有不慎将会遭受巨大打击和损失,甚至面临被拆分的命运。所以在美国乃至全球影响力巨大的《华尔街日报》的那篇文章一出,亚马逊平台立即响应并采取对中国违规卖家大批封号的行动,这体现出亚马逊平台回应媒体关注,急于撇清自身责任的一种不安心态。

(三)中美全球竞争成为大背景

关于中美竞争的议题,相关的文章和论述已经很多,就不赘述了。只想提一点,就是2019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非常巨大和深远的,的确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多领域的游戏规则将发生巨大变化。跨境电商领域,作为中美全面竞争大背景下经济领域的一个侧面,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中美竞争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对于亚马逊公司来说,在巨大压力之下,必须要采取系列举动来回应来自美国及欧盟政府的监管、媒体的关注、民众的诉求,否则将会面临非常严峻的后果。而采取对大批中国卖家封号的行为,可以算作是一种回应,不仅在民意和舆论上有所交代,还能切合当前中美竞争背景下美国内两党在对华议题上罕见一致的政治态势,做到“政治正确”,为自己今后应对来自政府的反垄断及其它调查先挣个表现。在中美关系还算缓和的前期,亚马逊平台出于经济利益和市值的考虑,不会对中国卖家严格执行合规政策。而在自身遭受重压的情况下,率先拿中国卖家开刀,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向美国政府、媒体和公众表现出壮士断腕般的决心,更凸显这些违规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公司眼中的价值和地位,亚马逊公司说封就封说抛就抛,基本上没有任何议价权和商量余地。换成是美国本土商户,亚马逊敢这样做吗?

(四)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长期以来,亚马逊平台面对中国卖家的一些违规行为,在经济利益的考量下,基本采取的是较为宽松的态度和做法,没有非常严格地执行各种合规要求。虽然也经常出现封号现象,但是打击覆盖面不大,且事后涉事账户在申诉或和解之后恢复的可能性较高。对于大部分中国卖家来说,想要做“白帽”卖家需要面临长期投入、合规经营、短期难盈利等痛苦的必经过程,很难坚持下去。而要想走短平快、打爆款、赚快钱、尽快盈利的线路,则不得不把国内电商平台那套刷单、刷好评的手法也复制到境外跨境电商平台上,而这种做法直接挑战的是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的“用户体验是终极目标”的价值观。

为了保证用户在亚马逊平台上买到他们真正想要的商品,亚马逊公司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尽量保证客户评论是真实可靠的。而目前,刷单刷好评已经成为亚马逊平台上众多中国卖家的潜规则和日常操作,并衍生和培育出了一个灰色产业链,众多商户、黑客、留学生、中介及其它群体纷纷参与其中,目的就是如何骗过亚马逊的合规审核、算法规则,提高自己的产品评测、星级、销量,最终成为大卖。

抛开亚马逊平台自身各种缺陷如垄断、霸道、重客户轻商户等不谈,让我们回归本源:客户在电商平台上选购商品,以往历史购买客户的真实体验和评论应该就是做出是否购买决策的最重要依据和参考之一。而一旦出现大量的刷单刷好评行为,出现的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一些价低质差的商品靠刷单刷好评冲上5星,短时间成为所谓的爆款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最终消费者是不满意的,损失的是买家对这个品类的商品和绝大多数商家的信任感,要想重塑消费者信心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努力。

破坏很容易,重建信任则非常之难。君不见,国内某些电商平台上的各种刷单和评论,连使用的图片都一模一样,都不愿拿点诚意出来更换下,做得真实一点。而这套做法,已经在国外的媒体和消费者乃至同平台的外国卖家中引起长期的关注和批评,有国外某主流平台之一的外国卖家直接去信要求平台方,表示不愿意与中国卖家在一个平台。虽然这个要求,在中国卖家占据电商平台相当大份额的情况下,看上去貌似好笑或不现实,但是反映的却是海外卖家对中国卖家的部分真实认知和心态。

至于为什么海外的卖家不敢造假售假,相当守规矩,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违法合规成本太高,一旦出事,少则颗粒无收乃至巨额罚款甚至入狱。而在国内,违法合规成本则太低,所以众多客户在快到购买的快递包裹时,往往还会看到一张价值2元人民币的好评邀请卡,只要在评论上去刷个好评,就能有2-10元不等的返券或是优惠。对比跨境电商给美国客户的35美金一张的好评卡,不得不说又被低价歧视了。

如果您在亚马逊跨境电商平台上有1.二次操纵评论.滥用排名.品牌连坐、2恶意竞争.泄露买家信‬息、3.ODR 订单缺陷率、4.上架政策违规.PDP问题.重复创建、5.二手货.defective.NCX诉投‬违规、6.知识产权侵权链接下架,账号被封、7.账号被盗.(自己注册的账号)、8.关联问题、9.KYC审核等申诉案件疲于应付,可以放心委托连云港飞鸟科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Avatar photo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服务平台
跨境人脉通
选品平台
U选Market
展会&沙龙
群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