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国际社会区美元化呈现“多米诺效应”,多国纷纷拟定或出台相关去美元化政策:
“印度和印尼确定了以卢比结算”;
“东盟进行了以本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互换协议”;
“巴西已将人民币作为第二大储备货币,仅次于欧元”;
“巴西希望推动一款共同货币,降低中南美洲对美元的依赖”;
“巴西与中国达成协议未来将以本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
“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与中国达成协议有望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等等消息。
似乎东南亚、中东、欧洲、中南美等一众新兴经济体国家一夜之间醒悟,急迫的想摆脱美元对于自己经济得桎梏,美元的主导地位出现尴尬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元成为国际主要货币,在全球贸易与金融体系拥有核心地位。然而近年美元霸权的负面冲击浮上台面,滥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作用,让新兴市场面临通货膨胀、经济衰退、资本外流的重大影响。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收割全世界的做法,已经越来越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不稳定、具有风险的行为。
俄罗斯、伊朗、印度、委内瑞拉等率先采取了去美元化的行动,试图在其国际贸易中使用其他货币进行结算,例如欧元、人民币或黄金。
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去美元化,以本币作为结算货币的政策,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地位。
不难理解近期各国的货币政策,如今各国逐渐减少其国际储备中美元的比例,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性和风险,这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和政治环境的一个趋势。
这种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美国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性、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制裁和贸易争端、美元的霸权地位等。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政策也在影响着这种趋势,例如欧洲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和人民币的国际化。
中国近年来一直在推进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同时也在尝试减少其对美元的依赖性,这也是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的趋势。中国去美元化的政策能有效减少对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风险,并且促进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使用和国际化。
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例如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互换协议和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等。
但不得不否认,实现去美元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场中长期的地位和流动性,暂时是其他货币无法比拟的。此外,许多国家在其贸易中使用美元进行结算,因为美元的普遍接受度和便利性,这意味着实现去美元化需要时间和努力。
近期多国的货币政策说明越来越多国家认清了美国的虚伪和霸权行为,认识到美元跟自己国家经济所带来的风险,这是走出摆脱美国制衡重要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