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 4 月 29th, 2025

东南亚地图

1. 什么是金三角

所谓金三角,主要有两个概念:地理上的金三角和政治上的金三角。

地理上的金三角是指泰缅老三国交界,湄公河和湄晒河汇合处的一个小岛,上世纪五十年代许多贩毒部队都在那里进行毒品交易,久而久之就给人这样的印象:金三角是出毒品的地方,要买毒品就到金三角。这就引伸出第二个概念:出产毒品的地方都可称为金三角。

这实在是一个很无奈的效应。

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明确告诉世人,地理上的金三角是指泰缅老三国交界,湄公河和湄晒河汇合处的一个小岛。如今泰国政府专门在清盛附近的湄公河边上划出一个停车场,正二八经地立了一个牌坊,上面用泰文和英文写上“金三角”字样,那是从旅游角度出发,一些对金三角感兴趣的中国人到那里拍几张照片回去就乍呼:我到过金三角了,然后神秘兮兮地大谈特谈怎么冒险寻访毒品问题。其实那里现在是泰北通往中国的最大的码头,连鸦片的影子都见不到。

那么政治上金三角的界限就很模糊,可包含这些地方:缅甸掸邦,克钦邦,泰北和老挝边境偏僻山区。

要真正认识金三角, 首先要了解掸邦历史。

掸邦位于缅甸的东北部, 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北部分别与克钦邦,中国云南省德宏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接壤; 东北部则与思茅地区及西双版纳州为界, 同时与老挝隔湄公河(澜沧江)相望。南掸邦东部与泰国的清迈, 清莱,迈宏颂(或写成夜丰颂)府为界。整个掸邦西部为缅甸中心区。南部和克耶邦,克伦邦相连。

人口有多少,各种数据差别很大,据一九九六年缅甸军政府公布的人口数约450万, 但显然不准确, 因为山区还有不少地方不在缅政府控制下, 没有领缅甸公民证。一般说法是八百到一千万人口。

主体民族掸族,占人口68%。

另有三十多个民族,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克钦(景颇),克耶,德昂(崩龙),拉祜,傈粟,佤,布朗,勃欧(董束),果敢汉人, 爱尼(阿卡),安沙,特努,黑央,苗,城镇里有不少做买卖和打工的缅族和咖纳(孟加拉人后裔)人,此外政府机关从官员到普通工作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缅族,掸邦本地各族只能当翻译和联络员。

掸邦傣语成为国语,大部分民族都会说傣语,但缅语为官方语言。

掸族自称傣。“掸”是他称,而且是古称,是何种语言也说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不是缅语,因为两千年前掸族建小国时缅人还在青藏高原过着原始社会,这是他们也承认的。

最早见于中文史书的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永宁元年,永昌徼外掸国谴使贡献”。 所谓永昌傲外就是今德宏州及缅甸掸邦一直到克钦邦,印度阿阿萨姆邦这一片广大地区,时为公元二世纪,和掸族历史记载及传说基本吻合,目前掸族的纪年是2112年(2018年)。

到唐宋时期,中国史书根据其生活习俗称为,“金齿”,“银齿”,“茫蛮”。当时缅甸中心区已被后起的骠国(其主体民族尚未有定论,但已有缅族从青藏高原迁入)所控制,到元明时掸族势力再次南扩,灭掉了骠国, 占有整个缅甸北部, 建立了阿瓦,实皆等王朝。而中国史书称之为 “百夷”,离中国较近的傣族地区被中国朝廷封了许多土司来进行统治。其中以麓川(今木姐一带),木邦(兴威),猛密(抹谷),孟养(密支那附近),孟艮(景栋),蛮莫(八莫)等势力较大。到了清朝, 掸族仍被中国史书记载为百夷或摆夷。 而此时缅族势力渐大, 最终控制了整个缅甸,掸族统治者再次被分化,各土司再也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许多土司同时向缅政府和清朝进贡。以维持其统治地位。

目前掸邦汉族依然把傣(掸)称为“摆夷”是沿袭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习惯,有点蔑视的成份,应该纠正过来。

掸族土司在辖区内被称为“召法”即“上天委派的王”之意。对中国朝廷只接受册封和定期去朝贡。而对缅甸的东吁和贡榜王朝有时不得不接受调谴。但内政历来是自行管理,缅军也不在掸邦长期驻扎。

十九世纪,英国先征服下缅甸, 后进入掸邦地区, 对掸邦土司威逼利诱, 加上清政府日渐衰败, 内忧外患不断, 原本对这些所谓的“蛮夷之地”就鞭长莫及, 到此时更无力顾及他们了。到十九世纪末,英国殖民者进一步和清政府划了界,凡他直接控制的掸邦土司就正式脱离了中国的中央政府。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一方面对掸族土司采取反分化和拉笼的政策, 以掠夺资源为主,没对土司干涉内政,也没有对百姓横征暴敛,相反还进行不少基础建设,加上掸族总体上是个安于现状的民族, 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动乱。

日本侵入缅甸, 以推翻西方殖民者, 解放亚洲作口号,昂山将军为首的缅甸爱国者立刻与日军合作,接受日军培训。等英军及中国远征军被日军打败,昂山将军也失去了利用价值, 缅甸依靠日本复国的梦很快破灭。 转而暗中与盟军合作。日本投降后,昂山将军的势力也渐大, 而卷土重来的英国殖民者已是日謩途穷, 不得不面对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的现实。

一九四七年, 昂山成功说服掸邦大土司苏瑞泰,使之支持缅甸联邦, 寻求独立。 在苏瑞泰带动下, 掸邦大小土司及钦邦, 克钦邦, 克耶邦等等都同意加入缅甸联邦, 谋求独立。各族领导人在掸邦中部的邦龙签订了著名的 “邦龙协议”(或翻译为 “彬龙协议”)。 其中一条规定: 十年后如果各民族邦不满意联邦政府, 可以自行脱立, 寻求独立。这就是掸族至今仍在耿耿于怀的“独立”的法律依据。

昂山将军于1947年7月19日被刺身亡。真正凶手是谁, 缅甸历史至今语焉不详, 只将昂山封为烈士, 国父。而掸族等的传说是, 昂山为了赖掉邦龙协议, 是他让干的, 也就是用他的死来维护缅甸联邦的统一。这说法带有演绎和情绪化色彩,没有多少事实依据。

1948年1月4日, 英国将权力移交给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苏瑞泰。 这一天也就是缅甸的独立日。

缅甸独立后, 掸邦各土司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邦政府也不过是松散的组织。地方治安由自组的警察维持,实际上也只能算土司的家丁。

苏瑞泰总统当了不久就下台,回老家继续当土司。1950年, 国民党残军进入掸邦, 成立“复兴部队”, 准备反攻云南, 实力最大时有近二万人, 号称十万大军。 缅甸联邦军队为维护国家主权, 正式进入掸邦, 与国民党军作战, 结果屡战屡败,于是告到联合国, 国民党看到反攻无望, 只好撤到台湾, 而部分云南籍的部队则留在泰缅边境, 自行发展。

1959年, 缅甸奈温将军发动政变, 废除联邦宪法, 大部分掸族土司被抓被杀, 苏瑞泰也死于狱中。 此前缅甸中央给土司一笔钱, 换得他们放弃土司权力。 这就是掸族老百姓指责土司卖国的根据, 实际情况是枪口下的交易。在缅政府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 没有哪个土司有能力反抗。只有果敢杨家土司毕竟有中国人的政治头脑和军事谋略, 申明: 我只将权力交给人民议会。不接受缅甸政府的控制。而且军事上作好了对抗准备, 缅军也没能力进入果敢地区,但果敢人很快又发生内部,土司武装被迫撤到泰缅边境,缅军进入果敢,局势反而更混乱。

缅军全面控制掸邦的军政大权, 引起掸族土司后人及其青年学生的反抗, 许多人揭杆而起。 这个时期起兵的掸族将领大多数被汉人称为 “学生派”, 而他们五花八门的组织名称都用英文来表达, 用得较多的就是SSA即SHAN STATE ARMY(掸邦军), SSNA即SHAN STATE NATIONAL ARMY(掸邦民族军)。

在掸族与缅政府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与华人有关的南北两大实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南边, 退到泰缅边境的国民党残军因脱离国民政府,没了经济来源, 为了自身的发展, 必然要对掸邦发生影响, 于是利用自身丰富的斗争经验与掸邦各派武装建立联盟,给他们训练部队,共同对付缅军, 做各种买卖, 从中谋求自身利益。而在北部中缅边境, 六十年代中后期, 正是北边大国支援世界革命的时期,以果敢地区,佤族地区,克钦邦等地为中心,“革命烈火熊熊燃烧了起来。” 缅政府为了对付这些形形色色的反政府武装, 又支持各地有实力的头人组织自卫队, 被称为 “嘎拐野”。

从此掸邦进入武装林立,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时期。

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原本已很普遍的毒品买卖逢逢勃勃地进一步开展了起来。

到七十年代,南掸邦势力较大的部队有坤沙(张奇夫),召光正(莫亨),佤族波蒙,波德文, 佤族艾小四,果敢汉族罗星汉,杨振声,还有拉祜部队等等。其中又以罗星汉因被西方媒体大肆炒作而最著名。

北掸邦以缅共人民军势力最强,其他武装有掸族的载列,载堵,思天,盖法,布刚瑞,还有崩龙军,克钦军等,这些武装大体和缅共人民军维持一种松散的统一战线局面。

八十年代末,掸邦局势发生了有利于缅政府的变化,首先北边已停止支援缅共,使之陷于自生自灭的窘境,各支掸族部队也始终成不了气候。而南部的罗星汉等部也早就和缅政府和谈,正式解甲归田,并出于和平愿望,积极在缅政府和各派武装之间斡旋谈判。

一九八九年各方斡旋活动的结果,缅共各民族将领发动不流血政变,放弃武装推翻缅政府的路线,缅共领导被礼送出境,各民族成立“民族民主同盟军”,其控制区被划为特区,自行管理。

同时掸族将领思天,盖法,载量,载堵等人也和缅政府达成停火协议。由于有过去各土司被缅政府迫害的前车之鉴,各支民族武装都不敢轻易放下武器,也就是“投降不交枪”。

缅语称他们为阴撒野,即和平部队之意。缅政府除了给少数部队象征性发一点大米外,一般是让其自生自灭,当然也允许他们做各种合法与违法的生意。

解除北部威胁之后,缅政府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南掸邦的反缅武装。

当年坤沙的蒙泰军

此刻在南部以泰缅边境的贺勐等地为中心,掸族部队莫亨与坤沙等部整合成蒙泰军,势力最大时有近两万多正规军,北部和中部还没投降缅军的掸族部队召杆若,载列等部也纷纷归附,其直系部队活动范围一直到达木帮,昔玻,腊戌附近,基本贯穿整个掸邦。

一九九一年四月,掸邦的三十六个土司和二十六种民族各推出一个人民代表,在贺勐召开大会,组成人民大会,成立掸邦重建委员会。选出了一批领导成员。对缅政府构成巨大的威胁。

蒙泰军在整合各部,队伍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其内部新老矛盾也越来越大,加上缅军不断支持其他民族武装和它争夺地盘,终于导致一九九五年七月召杆若分裂出走,擅自和缅军达成停火协议,将蒙泰军内部的掸汉矛盾公开激化,缅军乘虚而入,到一九九六年初,坤沙带着近万名直属部队投降缅政府, 蒙泰军彻底瓦解,不愿投降的掸族军星流云散。

蒙泰军余部势力最大的掸族部队是昭若舍(Yawd Serk)的复掸邦委员会/掸邦军,一般被称为南掸邦军,英文为:RCSSA/SSA(Restoration Council of Shan State /Shan State Army),二十年来部队已发展到近万人,号称几万, 2011年已经和缅政府停火,走的是“以武力为后盾,用和平手段争取掸邦权力”的路线,不再寻求独立建国。2017年2月7日该部在南掸邦的总部雷傣亮举行“第七十届掸邦民族节”盛大阅兵式,中国的央视还派记者去采访报道。这几年来该部在往北掸邦发展时,遭到北部掸族部队的抵抗。掸邦进步党/掸邦军(Shan State Progress Party/ Shan State Army),又被称为北掸邦军,原是昭思天(即最早与缅军停战者)的部队,三十多年来一直和缅政府处于停停打打,内部也是分分合合的状态,兵力应在两至五千人规模,这两年以南掸邦军伸进自己势力范围为理由,正式和昭若舍摊牌,双方大打出手,缅军乐见其两败俱伤,所以采取旁观的态度。目前和北掸邦军联手抵抗南掸邦军的还有德昂民族解放军Taang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 ,简称TNLA,这又是一支古老缅甸民族新发展起来的民族武装,兵力两千左右,其发展和壮大得到了克钦军的支持,连军装和克钦军都差不多。

克钦独立军(Kachin Independence Army,缩写KIA)或称克钦解放军,目前兵力也是近万,成立于1961年2月5日。这是一支强悍的民族武装。克钦又称景颇族,人数在一百万左右,该族民族意识非常强,对外很团结,但因历史上有家族打冤家的传统,内部矛盾也很多,加上战略定位模糊,一会要独立,一会又说不独立,只是要解放。在玩大国平衡方面,其态度也诸多不明朗,一方面因为信仰基督教而天然亲英美,早期克钦军的成立和发展直接是二战时美军支持和训练的,在对日作战中作出不小贡献,因此克钦军的训练方式都沿自美军。同时因地缘关系也要和中国搞好关系。但有时难免进退失据,表演失控,2011年中国已经投资几亿美元的密松电站被缅政府强行叫停,除了有某西方大国的影子,一般认为克钦组织也有一脚。目前克钦军和若开军,原果敢同盟军彭家声部(其子彭德仁为总司令),德昂军基本是盟友关系,在和缅政府军打打停停分分合合中,走向何处,还没人能回答。

现在的掸邦军

目前在掸邦势力最大发展得最好的民族武装是佤联军,有近两万多部队,控制佤邦和泰缅边境很大部分地区,南北两块加起来有三万多平方公里,六十万人口。2019年是“和平发展三十周年大庆”,佤邦的发展让缅政府有点尴尬,那里使用的是人民币,用的是中国网络信号,官方语言以汉语为主,如果没有缅甸国旗和佤邦的旗,和中国一个小县城没啥两样。当缅甸记者去那里采访,得到“他们小学教员的工资比仰光许多政府官员的还高”的结论时,内心感受之复杂可想而知。佤邦也面临困境,不到百万人口却要维护两到三万人的部队,无论如何都是个沉重负担。这三十年来依靠中国的帮助,推广替代作物成功,再把北部山区的烟民大量迁移到南边土地肥沃的地区,已摘掉了“贩毒武装”的恶名,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他们已是“阴撒野”,没有和缅军再冲突,公开支持缅政府的和平路线,不寻求独立,坚持维护缅甸的国家统一,但是也不准缅政府势力插入。因为如果让缅政府进来管理,果敢的反面例子就摆在那里。缅军对他们也无可奈何,但也在想各种应对之策。佤邦在和缅政府的博弈过程中,提出将景栋地区划归佤邦管理,正式将佤族地区升格为和掸邦平级的邦(States),这又伤了掸族的感情,尽管掸邦哪怕一个县长都是由缅人来担任,掸族毫无权力,但是真要把景栋这样掸族占多数的中心城市直接划成佤邦,掸族是很难接受的,这又给缅族的挑拨离间创造了条件。

掸邦今后前途怎么样?还没人敢妄加预测。

有一点则是公认的,中国云南省中缅边境线的公安和武警反毒防毒的任务可以说全国最重,而泰国北部边境地区的军警也把堵截毒品当做主要任务。是和掸邦至今没有实现真正和平,没能彻底铲除毒品存在的社会根源有很大关系。

而从缅甸政府到各族大小不等的武装,都在强调要禁毒防毒反毒,但是毒品却又没法根除。

在这种动乱的情况下, 缅政府军要维护“国家主权和团结”, 而掸邦各族军队要保护本民族利益, 要生存要发展,各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

要让整个缅甸走向和平,各受苦受难得各族民众一个安宁的生存环境,让中缅边境安定,双方共谋发展。

在在都考验着缅政府领导和各族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2.泰北云南人

同在 “金” 榜上有名的泰北边境地区过去确实是盗匪横行之地, 曾有泰北云南同胞进述: 五十年前我们不能单独随便外出,否则会引来杀身之祸,不少贼认为汉人身上多少都有钱, 哪怕捞到两, 三百铢也不错,当时杀一头猪卖半天也不过赚一百多铢,所以杀个汉人最划算。

而今这里已经全面开发, 除一些偏僻的村落外, 基本上都通公路通电通水。这和泰国政府推行皇家山地开展计划, 国民党三五两军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泰北国民党残军习惯上叫九十三师,这是缘于中国远征军第六军九十三师一直在掸邦的景栋到中国打洛一带活动, 所以当地老百姓看见穿国军服装的都习惯叫九十三师, 而以后这些游击队的活动区域也主要在那一带, 所以不管部队番号扩充到多少, 名称怎么改变, 大家都叫九十三师, 这是习惯成自然, 而不是撤到泰北的部队番号是九十三师。 六十年代初。 三军的李文焕和五军的段希文将军率部在清迈的唐窝和清莱的美斯乐驻扎,两个军连家属在内还不到一万人。 后和泰国军方谈判, 帮政府进剿泰共武装, 取得了在泰国居住的合法权。 但泰国军方限定范围, 只准许在边境线一带建立难民村。

所谓难民村, 意味着它可以长久居住, 但因不是 “难民营” 也就没有联合国的救援组织来提供帮助, 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但这些人不但不灭, 还顽强地不断发展,缅甸云南同乡为躲避战乱纷纷前来投奔,难民村逐渐增加到几十个。到八十年代, 泰缅边境一线的治安已基本被三五军掌握, 泰国政府开始去办泰文学校和医院, 而且开始发 “难民证”。

在这种情况下,泰国开始推行 “皇家山地开发计划”, 当时皇太后(泰国人尊称为颂绿雅) 及皇帝皇后多次去视察, 亲自在清莱的雷东(或写成 “莱东”)和清迈的马康山开辟农场, 推广种植各种水果花卉, 蔬菜, 以替代种植鸭片。

而此时台湾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也觉得愧对这些被遗弃的残军(台湾习惯叫 “孤军”)。便有不少人前来调查访问。 著名作家柏杨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以邓克保的名义写了一本<<异域>>,对孤军从云南败退到缅北, 成立游击队, 撤台或被遗弃作了具体而精采的描写, 虽然不少当事人指责书中有失实内容。 但此书引起了轰动, 到目前为止许多描写金三角的书还在改头换面引用该书内容。 而当时台湾同胞更是纷纷解囊相助, 发起了 “送碳到泰北” 运动; 台湾成立了救总工作团, 派不少农业专家到当地辅导村民种植新品种农作物。配合泰国政府对泰北进行开发。

当地还开办中文学校,台湾侨委会免费提供教材,每年还派出一部分人员到当地培训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难民村中文学校的中文程度在全泰国也数得上的。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些难民村已经是个和平安宁的自立村,当地曾经流传这样一个真实的小笑话:有台湾小记者来泰北难民村访问,非要去调查毒品基地,自然没人能说出所以然。当地两个机灵的小伙子穿上旧军装,找来一口大铁锅,在树林里找个破旧的守地棚,架上铁锅放点石灰在那里烧煮搅拌,摆出“炼制海络英”的姿势,赚了些辛苦费,而台湾记者拍了些照片就去写“冒死揭秘金三角毒品基地”的文章。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的泰北难民村人民安居乐业,大部分的村寨都有泰文学校和中文学校, 而且都通公路, 一有风吹草动泰国军警马上就能赶去处理。现在所有村寨的基层官员都已全部纳入泰国地方政府的文官管理系统,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些自生自灭的难民村。

后代子女也大部分拿到了泰国公民证, 凭着精通中泰文可以到曼谷普吉等地打工挣钱, 做正当的职业。

而马康山, 雷东被辟为花园农场, 吸引了本国和外国的游客, 美斯东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近年还建成了泰北义民文史馆, 以记载难民村的历史。

当然也有少数人还在贩毒, 但那是想发横财爱冒险的人, 当地老百姓都配合泰国军警对其进行缉拿, 总而言之, 在已有正常的生存条件下, 制毒贩毒自然就会遭到人们的反对。

许多人到了泰北难民村, 以为既然到了金三角就应该看到成片的罂粟, 那他肯定失望而归。

这就有力说明,只要政治稳定,金三角毒品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最起码可以消除其之所以成为“基地”的社会基础,那样的话少量毒品就不足以给世人带来那大的危害了。

Avatar photo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服务平台
跨境人脉通
选品平台
U选Market
展会&沙龙
群通天下